文档介绍:
摘要:诵读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用好它可以起到入境,悟情,明理的效果。本文从诵读法的历史沿革入手阐述诵读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具借实例阐述它在入境,悟情,明理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诵读;入境;悟情;明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243-01
在语文学科的文本教学中,教师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多读课文、带着情感读课文,从而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提高语文素养。这是一种学习语文的传统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确实又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篇文章,乍看没什么情味或出众之处,但大声地读几遍,却能获得另外的意趣――或是得其炼宇之精妙,或是得其文义之深邃,或是得其抒情之感人,或是得其议论之气势……其中的道理就在于出声的朗读能将无声的文字符号转化成有声的语言信息,诵读者通过抑扬顿挫的语气,高低起伏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势,诵读时不同的神情相貌使冷冰冰的文字有了温度,具有了人的情感,文字也变得可感可摸。
古人历来就重视诵读。三国的董遇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说:“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清朝的黄子云在《野鸿诗韵》中载道:
“当于吟咏时,先揣知作者当日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冥惚恍之间,或得或丧,若有若亡,始也茫焉无所遇,终焉元珠垂曜,灼然毕现我目中矣。”
清代的曾国藩更是清晰地阐述了看书和诵书的区别。“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是也。读者,如《四书》《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在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战争,看书则攻城略也,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1)他认为看书费时少,积累多,好处是广积博览,而读书则是能感受语言作品的精气神,亲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读书的效果是看书所无法比拟的。
在语文教学中,众多的语文教育家也推崇这种诵读法。如朱自清就在《诵读教学》中指出“这些学生该让他们多多用心诵读各家各派的文字,获得那‘统一的文字’的调子或语脉――叫文脉也成。”叶圣陶也曾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论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然而然近于完美。”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语文文本的诵读。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采斐然的华美散文,气势恢弘议论精到的论说文,想像丰富意境奇美的诗歌,有表述准确思维严密的科技说明文,这些文章应是诵读的重点。篇幅短小的宜作整篇的朗读,某些章节、某些词句要作重点理解的可作片断朗诵,对文本的诵读有以下之好处:
一、可使学生更好地入境
文需诵读,读者不是简单地放声大读“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是要有读者意识,能从作者创设的情境中真正地读懂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他创作这篇作品的目的。通过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的诵读,以我之心揣度于作者之处境,把读者设定于作者的位置上,使作者所观察到的,感悟到的化为自己阅读的体验,这样才算真正地读懂了文本。
我们语文课的实质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