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文档名称:

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docx

格式:docx   大小:111KB   页数:4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docx

上传人:前程似锦教育 2023/1/27 文件大小:1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 】是由【前程似锦教育】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13年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
《隆中对》----- 《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

,宋代著名史学家,字君,他主的《治通》,是国到五代末的年体史。2.“”,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的政治、事、方面的策略叫“策”。
二、重点字音、解
(long)枉(wang)(yi)屏人(bing)(tui)度德量力(duo)猖獗(chang)(jue)沔(mian)吴会(kuai)殆(dai)存恤(xu)帝室之胄(zhou)夷越(yi)戎(rong)
1、人莫之也承、同意2、惟川徐庶只有3、信然;确4、器之器重5、此人可就靠近、前去6、不可屈致委屈(他),召(他上)来。7、宜枉之屈尊;拜8、先主遂亮于是;拜9、凡三往共10、因屏人曰于是;命人退避。屏,隔开。9、室崩、衰
10、孤不度德量力衡量;估11、欲信大通“伸”,伸12、遂用猖獗因此;失13、然志犹未已仍、;止14、君将安出策;怎;生15、
自董卓已来通“以”16、此不可与争的确17、此可以援而不可可以凭借;取18利尽南海物;全部取得19、此殆天所以将大概、大、差不多;助、予20、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旺富裕;21、帝室之胄后代22、好友好2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23、愿之乎是否(可)24、每自比于管仲常常25、君与俱来一起26、抑亦人而且27挟天子挟持、控制28、若跨有益占据29、愿君勿复言希望;再30、所以将用来⋯⋯的
三、翻句子:
1、人莫之也。当的人没有承件事(指每自比管仲、毅件事) 。
2、此人可就,不可屈致也。将宜枉之。个人(您)只能到他那儿去
拜,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来,将您当委屈大自去拜他。3、由是先主遂亮,凡三往,乃。于是先主就去拜葛亮,共去了三次,才到。
4、孤不度德量力。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自己的力量)能否人。
5、然志犹未已,君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在)没有休,先生采取怎的法呢?
6、此殆天所以将也。大概是上天用来助将的。
四、关1、文中提到的葛亮有何特点?智卓、才横溢、抱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事才能。2、文中提到的刘有何特点?礼下士,求若渴,虚心
五、分析:
1、构:第一部分(第1段):居隆中,抱大。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葛亮。第三部分(第3、4段):隆中策。2、葛亮替刘的政
治(最目)是什么?(用文中的回答)霸可成,室可。 3、
(1)葛亮达到个目提出了什么略方?( 1)跨有益,保其岩阻,
和戎越,好,内修政治,外。(2)根据是什么? (2)根据当
1
“天下大势”。4、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5、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
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不可
与争锋 ②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③刘表、刘璋:取而代之,夺取荆
益④戎越:抚和。6、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成霸业,兴汉室(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隆中对》: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霸业可成,: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
出师表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重点字音
崩殂(cu)疲弊(bi)陛下(bi)陟(zhi)罚臧(zang)否(pi)性行(xing)行阵(hang)和睦(mu)恢弘(hong)妄自菲薄(fei)攘除(rang)费祎(yi)以遗陛下(wei)悉以咨之(zi)禆(bi)补阙(que)漏猥(wei)自枉(wang)屈夙夜(su)庶(shu)竭驽(nu)钝(dun)以彰其咎(zhang)(jiu)谘诹(zou)善道
2、解释重点词语
1、崩殂古代天子死叫“崩”或“殂”。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3、时盖追先帝殊遇原来是;特别优厚的待遇。4、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弘扬、扩大5、陟罚臧否善恶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治7、是以先帝简拔因此8、以遗(wei)陛下给予9、悉以咨之都;询问10、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11、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12、躬耕亲自13猥自枉屈降低身份14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15由是感激感动,激动16遂许先帝于是;答应17二十有一年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18、夙夜忧叹早晚19、恐托付不效实现20、深入不毛庄稼(的地方)21、庶竭驽钝差不多;比喻才能平庸22、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23、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2425咨诹善道询问25、临表涕零流下眼泪
3、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也。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啊。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宫廷和丞相府的官员,都应该成为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之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
2
谋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因此我十分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翻译:(我)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翻译: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在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于陛下的职责啊。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来禀告先帝的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啊!
(1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1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13)、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14)、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
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
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
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本文叙述
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其原文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
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是: 亲
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文
中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妄。
另一种说法:
、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出师的目标):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简述“三顾茅庐”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12、①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②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①示例:赤壁之战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②示例: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马援马革裹尸;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与本文相关资料:
4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 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 读策定三分。
梁父吟成高士志 出师表见老臣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写景抒怀篇 )
1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精要笔记】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流露出作者遭贬谪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文言词语】[解]解开,除去,脱。[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相约一起;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这里指不热衷于名利,能够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耳]罢了。【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
抒意(少闲)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5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民亦未寝”,从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7.“水空明,藻荇交横”分比什么?表了景物什么特点?“水空明”
比月光。表了月光的皎、透明。“藻荇交横”比月影。表了月影斑,曳多姿。也表了竹柏倒影的清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景:
竹柏之影。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月者的恬静、悠。
?清静、舒适、愉悦。
。悠自得、无无。
11.“何无月?何无竹柏?但少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微妙复的感情?(文尾通“人”表达了怎的感情?怎理解“人”的含?)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月的喜、漫步的悠、求解脱的达⋯⋯各种言之情尽在其中。
,暗示了什么?世人大多中名利,俗所累。
“”字文章,“人”是点睛之笔,,“”表在何?(摘引文中句回答)“解衣欲睡”,“月色入”“欣然起行”;与“民步于中庭”,“竹柏影”都看得很仔。些都明是“人”。
14、作者是描写月色的句子是(用原文回答):月色入;庭下如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拓展延伸】。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人共娟遣逐愁
?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 被,心情
郁。但是,他仍然有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抑郁的具体行。在政治
漩中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 从大自然的美
景中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 而是求解脱,使篇散
文得洒、隽雅。
本文启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去自己,立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鱼我所欲也》(阐明事理篇) 《孟子》(战国)
精要笔:
孟子借和熊掌的比,明人生在世,无在什么情况下,都“舍生
取”,那些不辨礼而求富的行,是可耻的。
解下列:1、故不苟得也苟且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灾。4、者能勿耳:掉5、蹴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用脚踢。因而不肯接受。
6、是亦不可以已乎?是:7、万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8、所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
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wù)二、翻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熊掌者也(如果)两西不能一得到,(只好)放弃而要熊掌。
2、使人之所莫甚于死者,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也?如果人的没有比死亡更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
6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9、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10、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
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
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
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
西是指丧失道义。(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
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
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
学****br/>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
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陋室铭——刘禹锡[唐] (托物言志篇)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