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化))复习题
简答题
答:(1)启动子附近的DNA双链分开形成转录空泡(长约20bp)
对。
(2)σ亚基辨认并结合于启动子部位以决定模板链和起始转录。
(3)核心酶催化,头2个NTP直接在起始点形成第一个磷酸二酯键(不需引物,由模板指导),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即全酶(σα2ββ')-DNA模板(启动子)-pppGpN-OH。(4)形成9个RNA短链后,σ亚基脱落(参与下一轮转录)由核心酶(α2ββ')催化RNA链的延伸。
2. 真核生物的转录因子的结构和特点
基因转录有正调控和负调控之分。如细菌基因的负调控机制是当一种阻遏蛋白(repressor protein)结合在受调控的基因上时,基因不表达;而从靶基因上去除阻遏蛋白后,RNA聚合酶识别受调控基因的启动子,使基因得以表达,这是正调控。这种阻遏蛋白是反式作用因子。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是起正调控作用的反式作用因子。转录因子是转录起始过程中RNA聚合酶所需的辅助因子。真核生物基因在无转录因子时处于不表达状态,RNA聚合酶自身无法启动基因转录,只有当转录因子(蛋白质)结合在其识别的DNA序列上后,基因才开始表达。
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TFBS)是转录因子调节基因表达时,与mRNA
结合的区域。按照常识,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的结合位点一般应该分布在基因的前端,但是,新的研究发现,人21和22号染色体上,只有22%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布在蛋白编码基因的5'端。
答:一般转录因子同时具有DNA结合域和转录激活结构域。
DNA结合域:螺旋-转角-螺旋(HTH)、锌指结构、碱性-亮氨酸拉链(bZIP)、碱性-螺旋-环-螺旋(bHLH)和同源域。
不同的转录激活结构域大体上有下列几个特征性结构:带负电荷的螺旋结构、富含谷氨酰胺的结构和富含脯氨酸的结构。
答: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指蛋白质多肽
链中氨基酸的组成及排列顺序。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整条肽链中所有原子或基团的空间排布称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即多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四级结构(quarternary structure):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蛋白质分子中每条具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subunit)。
4. 核小体结构
答:核小体由
组蛋白是富含精氨酸和赖氨酸的碱性蛋白,有H1、H2A、H2B、H3和H4共5种。后四种各2分子组成核小体的蛋白核心,约140bp双螺旋
DNA(核心DNA),共同构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核心颗粒之间有约60bp的连接DNA,1分子组蛋白H1结合在连接DNA的进出部位,将核心DNA固定在核心蛋白外围。核小体
呈扁球形,高约6nm,直径约11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