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以爱心浇灌未来栋梁之材
这个男孩,他自幼就失去了双手,但仍身残志坚,对学业孜孜以求,并终于以优秀成绩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而远道从大西北前来广州就读。但同时,他却因生活自理困难及家庭经济困难,现正陷入深深的苦恼中――这个故事,正发生在我们身边:
他叫张海明,来自甘肃,今年21岁,近一米八的个子,长得眉清目秀,但并不善谈多言。作为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他本应踌躇满志,春风得意才是,但此际,在他眉目间,却流露出与他年龄不相称的忧愁。张海明5岁那年高压器触电,命虽保住,却必须从上臂根部截肢。面对这个重大打击,他们一家人选择了与命运抗争。在海明父母的悉心教育下,海明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硬是与其他健全的孩子一样,完成了小学、中学的学业,并凭着这股韧劲儿,成为整个甘肃省为数20多名的考取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之一,成为华工的本科学生。海明以及他的家人为此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可以想象。
被录取的喜悦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十分现实的经济问题:到广州来念大学是要钱的呀!每年学费杂费住宿费需要6500元,还未将吃饭穿衣日用消费计算在内呢。因为海明失去双手后生活必须由他人照顾,而学校规定不能男女混居一楼,不能由海明的妈妈陪伴,为了支持儿子完成学业,海明的父亲在原工作单位电信局办理内退来到广州。海明父亲的内退工资只有700多元。海明妈妈是家庭妇女,没有收入,海明还有一个妹妹念小学五年级,马上就要升初中了,海明的祖父母均健在。所以,就是靠这每月700多元,需要支撑全家共七口人的生活及两个孩子的学习费用,何堪重负啊!
获知这个信息后,当地政府资助了张海明2000元,中华慈善总会也捐助了善款3000元,使海明可以于2003年夏天踏上了前来广州求学的旅程。报到后,虽然学校并无免收学费的规定,但经过海明父亲的申请、校学生工作处和校领导的支持,暂批准海明可以缓缴第一个学期的学杂费;暂不收取海明父子每年750元的住宿费;安排海明父亲担当宿舍管理员的工作,每月支付临时工酬金500元。因考虑到海明原报志愿“工业控制”专业需要做很多操作性实验,海明没有双手对完成学业不利,故学校将海明转至“科技英语”专业学习,在这第一个学期,海明的成绩在班上一直保持着中上水平,也练就了用脚操作电脑的本领,电脑操作也成为他的强项了。海明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爱护与照顾,可以说学校确实尽力了,我们对此向华南理工大学的善举表示感激!
但是,缓缴学杂费并不等于不用缴费,学校也有它的规定和难处。海明的学费一年一年地积累下来就更积重难返了。父亲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长期在广州陪伴也不是办法,不论从哪方面说,让母亲来广州陪伴海明完成学业比较好。家人只希望在海明就读本科的四年里,父亲或母亲能找到一份工作自食其力,照顾海明直到他大学毕业。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父子俩静静地在广州过春节,为的是省下钱来度过即将来临的下半学期。
当笔者问及他们有什么需要时,他们反复强调只要海明能顺利完成学业,学到对社会有用的本领就行,至于吃、穿、用的方面,他们都可以节省。但笔者算了算,海明的父亲每月500元的临时工酬金,其实刚够支付他本人每天三顿饭的费用,还未计算海明的吃饭、穿衣、购买文具、书籍、生活用品等费用。但这些做父亲的都不说,只是说他早就不把海明当作自己一个人的孩子了,海明是大家的孩子,是社会的孩子,只要他能读好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