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7
文档名称:

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民族出版社.pdf

格式:pdf   大小:1,364KB   页数:25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民族出版社.pdf

上传人:Q+1243595614 2017/10/3 文件大小:1.3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民族出版社.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章绪论
人类开始跨进现代史的门槛,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就
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对于中国这个传统文化的底蕴特别深厚的
国家,人们的议论自然特别的多。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问题,又是其中的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人们见仁见智,歧见颇多。
即使是一些有学问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但由于各自的立场、观点、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作出的
结论也各不相同。在这些思想家之中,只有那些站在世界历史发展
高度并且学贯东西的大师们,才能以宏观的世界历史眼光对这个
问题进行高屋建瓴的观照,提出洞见历史真相的真知灼见。我们,
致力于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世纪的中国人,则理
应站在大师们的肩上,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出发,对中国传
统文化进行科学的批判继承,对其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创造性的转
换,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这是我们的重要
历史责任,也是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重要措施。
第一节从“对立思维”走向多维视野
在近现代历史上,围绕着中国的传统与现代、传统文化与精神
文明的问题,国内外的学术界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一些人在“绝对
对立的思维中”观察和思考问题,因而提出了不少针锋相对的见
解。当然,这种情况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
时代的进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基础的系统的辩证的
思维方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复归”,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从“对立
思维”走向了以多维视野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从而取得了越来越多
的真理性认识。
摈弃“对立思维”
对于中国的传统与现代、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国内外
的一些学者按照“对立思维”,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对立的看法。例
如:
在对文化整体的认知层面上,西方的一些人从“西方文化优越
论”出发,提出了著名的“冲击一反映”模式。这一模式将中国社会、
中国文化描述为一个充满惰性的、停滞不前的体系,在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都僵化了,缺乏内部动力来突破传
统的框架。只是在世纪以后,由于西方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
方面的巨大冲击,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才被迫作出反应,逐步向近
现代演进。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对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是彻头彻尾的阻碍因素,没
有一丝一毫的积极作用可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模式在中国也得
到了一些人的响应。与此相对立“,中国文化本位论”则强调中国文
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认为中国文化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中国
文化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向西方文化靠拢,中国文化的固有传统根
本无须改造,这种传统的主体即伦常政治一思维系统的弘扬,不
仅将为中国开创美妙前景,而且将造福全人类。在这方面,梁漱溟
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是很有代表性的。他在
这本书中认为,只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才是人类文化的理
想归宿,断言“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有似希腊文化
在近世的复兴那样。, 梁漱溟的这本书和他所宣传的这种思想,
①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页,商务印书馆年版。
在中国思想界乃至国际上,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关系的认知层面上,国内外的学者
也持有对立的见解。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主义经济
关系的产物,现在,旧的经济制度已经被消灭,中国正在由农业社
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物质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商品化和
现代化,因此,传统文化就纯粹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阻力,不仅会
严重妨碍物质文化建设,而且也将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极大的危
害。在这些人看来,中国要搞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将传统文化完全
抛弃掉,而全盘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尽管中国的物质文明不如西方,但精神文明却
大大优越于西方,要推进中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要在中
国实现现代化,应当坚决拒绝“欧化东渐”,全盘继承传统的精神文
明。从年秋至年代初控制全国许多著名杂志的东方文化
派露骨地鼓吹中西文明之争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争,中国封
建主义的精神文明冠于全球;到后来绵延不绝的“儒学复兴”论,反
复宣传所谓中国精神文明优越论,提倡“弘扬儒家学术”“、重建儒
家价值系统”,以此来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甚至主张把
宋明理学当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来源,都是遵循的这
种理论。由于主张“儒学复兴”的现代新儒家中的一些人是知名度
很高的学者,备受青年的尊敬和仰慕,加上不少报刊的相应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