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doc

格式:doc   大小:57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doc

上传人:吴老师 2023/3/10 文件大小: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 】是由【吴老师】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
?教育学?复****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1、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外表特征,可分为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2、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所有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它的两大根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开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人的开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开展
〔一〕萌芽阶段
1、孔子的?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
2、?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要早300多年,“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等均是其著名的教育思想。
3、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重要的“国家化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那么〞“和谐教育〞“文雅教育〞等教育思想。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阶段:
1、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提出了“泛智主义〞“直观性原那么〞“班级授课制〞等教育思想,被看作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萌芽。
2、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
3、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4、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5、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形态的标志。试图在伦理学的根底上建立教育的目的论,在心理学根底上建立教育的方法论,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那么〞“教学过程的阶段性〞等教育思想,被称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6、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给学生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7、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活动课程论〞等教育主张,是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三〕科学教育学产生阶段:
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世界上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的教育著作。
2、凯洛夫主编?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3、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写的教育著作。
〔四〕理论深化阶段
1、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学科根本结构〞“结构课程论〞“发现法〞。
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局部〞。
3、赞科夫的?教学与开展?提出了“一般开展〞的概念与开展主义课程论。
4、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2
5、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
6、保加利亚心理医生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
第二章教育的根本规律
一、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2、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开展规律,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本质属性: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靠语言和文字来进行,而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所特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社会化。
2、教育的永恒性:教育不仅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的需要,而且是人的生产与再生产的需要,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必定有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同始终共存亡,呈现出教育的永恒性。
3、教育的历史性: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社会的开展变化而开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开展水平的不同,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不同,教育也就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内容和形式,呈现出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历史性具体表现为教育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开展不平衡。
5、教育的生产性:教育不仅是劳动力再生产的,而且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手段,这说明教育具有生产性。
二、教育的产生
〔一〕两种错误的教育起源说:
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法国的利托尔诺
2、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美国的孟禄
〔二〕正确的教育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1、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2、教育从产生开始就具有两大职能:传递生产经验和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教育既是生产斗争的工具又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在当代社会表现为教育的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
三、教育的开展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同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为生产生活经验〔2〕教育手段单一,仅限于口耳相传〔3〕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一致
〔二〕古代教育。特点:〔1〕学校成为教育和学****的主要场所〔2〕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别离〔4〕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1、中国奴隶社会的“六艺〞教育内容。封建社会的“四书〞“五经〞教育内容
2、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欧洲封建社会有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体系。
3
〔三〕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是以机器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根底的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内容日益丰富;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教学组织形式为班级授课制。
四、教育与社会开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开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4〕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的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2〕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稳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和道德风气为政治经济制度效劳〔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三〕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开展的水平;〔2〕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确实定;〔3〕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3〕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4〕教育创造文化的功能。
〔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教育对人口的促进作用:〔1〕提高人口质量;〔2〕控制人口数量;〔3〕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
五、教育与人的开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一〕人的开展的含义: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和时间推移而发生的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变化.
〔二〕人的身心开展的规律和对教育的制约:
1、人的身心开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适应这一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其开展变化。
2、人的身心开展的不均衡性-------教育要适应这一规律,加强学生身心开展的关键期的教育。
3、人的身心开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教育要适应这一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更好的开展。
4、人的身心开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适应这一规律,做到因材施教。
〔三〕影响人的开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开展的物质前提〔或生物根底〕。〔1〕遗传素质为人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2〕它的成熟制约着人的身心开展的过程和阶段;〔3〕它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开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决定论〞高尔顿〕
2、环境在人的身心开展中起重要作用,环境是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的开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决定论〞华生〕
3、教育在人的身心开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开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拟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4〕教育能对遗传素质和环境因素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发挥两者在影响人的开展时的积极作用。反对“教育决定论或教育万能〞
4
4、人的身心开展的内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5、“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原因:教育在人的开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教育只有遵循人的身心开展规律,才能在人的开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不能把教育看成是万能的。
6、运用教育的根本规律,分析“科教兴国〞的必要性:
第一,因为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开展与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巨大的作用。第二,教育对生产力开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第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稳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气为政治经济制度效劳;〔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主导作用。第四,正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开展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开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1、教育目的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开展的总方向,是教育根本政策的总概括。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3、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狭义的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几种不同的观点: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决定的,代表人物有卢梭、杜威.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
3、教育目的的文化本位论:教育目的应考虑文化的因素
上述几种理论都是片面的,人是社会的人,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或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开展的需要.
2、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开展的需要.
3、依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开展的需要.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开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效劳,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当代我国教育目的〔或教育方针〕的根本内涵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效劳
2、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3、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或接班人
6
五、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或理论根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
〔一〕人的全面开展的含义------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统一的开展。
〔二〕实现人的全面开展的根本途径〔或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六、我国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
〔一〕德育〔德育一章专门论述〕
〔二〕智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开展智力的教育,它是全面开展教育的中心和根底.
〔三〕体育:是使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的根底知识和技能,养成讲究卫生的****惯,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教育.
1、体育意义:学校体育是学生全面开展的物质根底,是全面开展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
2、体育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体质.
3、体育的内容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戏、游泳、军事体育等。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各项运动的根底是:田径。
4、体育的组织形式有: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各种运动队等
〔四〕美育:,培养学生感爱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中国第一次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蔡元培.
1、美育的意义:对全面开展的其他各育具有促进作用.
2、美育的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惯.
3、美育的内容和途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
〔五〕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七、素质教育
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根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的开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它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1、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称
2、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二、我国学制的历史沿革
1、1902年,张百熙起草了“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公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2、1904年,公布的“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它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方针,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制的形成.
3、1912年,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4、1922年,公布了“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
5、1951年,新中国公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学制.
6、1985年,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逐步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它标志着我国学制开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6
三、我国学制改革的根本原那么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2、统一性与多样性想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巧性相结合。
四、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第五章教师和学生
一、教师
〔一〕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二〕教师的任务: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具体任务:1、搞好教学。2、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关心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4、关心学生的生活。
〔三〕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的教育机智〞。3、示范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个体性与集体性。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最根本的职业道德表现〕〔2〕热爱学生〔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师魂所在〕〔3〕团结协作〔4〕以身作那么,为人师表
2、教师的智能结构,可分为:
〔1〕教师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法三方面的知识〕
〔2〕教师的能力结构: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教育机智——面对瞬息万变的教育教学情境,教师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加以判断,妥善而正确地加以处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能力.
二、学生
〔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正确的学生观〕
1、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或教育对象〕。因为:学生是受教育者,同时在受教育过程中,学生又具有依赖性和可塑性.
2、学生又是自我教育和开展的主体〔或学生是学****的主体〕。因为:学生开展的根本动力就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二〕学生的年龄特征
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三、师生关系
〔一〕含义: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心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民主平等的根底上。特点: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第六章教学论
一、教学概述
〔一〕教学概念:
7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又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审美修养,身心都获得一定开展.
教学永远是教与学的辨证统一。必须批判几种错误的教学观:
1、教学就是传授知识;2、教学就是上课;3、教学就是教育;4教学就是智育;区别:〔1〕概念不同;〔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根本途径,同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相并列;而智育那么是全面开展教育的组成局部之一,同德育、体育、美育等相并列;〔3〕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的任务,还要完成其它各育的任务。
〔二〕教学的作用:
1、教学对社会开展的作用——教学是促进社会开展的必要手段.
2、教学对个体开展的作用——教学是实现全面开展教育,完成全面开展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从学校的日常工作看,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三〕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根底知识,“双基教学〞,它是教学的中心任务。
2、开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智力一般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其核心;
3、开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审美修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含义:
是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观点,培养的****惯和行为的总和.
〔二〕制定教学内容的依据:
1、教学目的;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开展水平;3、政治经济制度;4、学生的年龄特征.
〔三〕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1、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2〕活动课程:也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杜威.
〔3〕结构课程:代表人物是布鲁纳.
〔4〕隐性课程:又叫潜在课程或非正式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料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课程.
〔5〕综合课程:由某些综合学科组成的课程,主要类别有广义课程和融合课程.
2、课程内容:〔或教学内容〕主要由三局部组成:即课程方案〔或教学方案〕、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材〔主要是教科书〕.
〔1〕课程方案: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
它的结构一般包括:课程设置——这是课程方案的首要问题:学科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
它的结构一般包括:说明和本文〔中心局部〕.
〔3〕教材:教科书,也叫课本.
8
3、编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原那么:〔1〕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2〕理论联系实际〔3〕稳定性与时代性结合〔4〕系统性与可接受性统一
4、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3)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5)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开展效劳。
三、教学过程
〔一〕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开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案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开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根底,促进学生开展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这一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要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1〕教学过程中以学****简接经验为主〔2〕间接经验的学****要以直接经验为根底;〔3〕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辅相成,教学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2、掌握知识与开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又称教学与开展规律〕
这一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开展智力的过程,传授知识与开展智力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1〕掌握知识是开展智力的根底;〔2〕开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有利条件;〔3〕掌握知识与开展智力不同时;〔4〕教学必须实现两者的辨证统一.
该规律在历史上有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之分:
形式教育论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那么无关紧要,其代表人物是斐斯泰洛齐;实质教育论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能力的开展那么无须特别的训练,其代表人物是斯宾塞.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或主动性〕相统一规律〔又称教与学统一规律〕
这一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是辨证统一的。〔1〕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又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又是在掌握知识的根底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紧密联系,:〔1〕各门学科知识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2〕教师的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并受一定哲学观点的支配;〔3〕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态度,教学作风等方面受到教育.
〔五〕教学过程的根本阶段:
1、激发学****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中心阶段4、稳固知识5、运用知识.
四、教学原那么
〔一〕概念: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根本要求。教育目的、教学规律、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是制定教学原那么的依据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那么
9
1、启发性原那么:涵义是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独立思考,融会贯穿的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早提出启发性原那么的教育家是孔子。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也进行了研究:“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也有论述,“一个坏的教师奉送学生真理,一个好的教师那么教学生发现真理.〞
贯彻该原那么的要求:〔1〕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发扬教学民主.
2、直观性原那么:涵义是指教师要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夸美纽斯最早明确提出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这一原那么,他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荀子也说:“不闻不假设闻之,闻之不假设见之.〞
贯彻该原那么的要求:〔1〕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因材施教原那么:涵义是指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贯彻该原那么的要求:〔1〕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深度、进度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针对学生个性特点,提出不同要求.
4、循序渐进原那么;涵义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开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逐步的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
?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
贯彻该原那么的要求:〔1〕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组织教学,突出学科知识的根本结构〔2〕按照学生认识开展的心理顺序安排教学活动。〔3〕使教学保持一定的速度和难度.
5、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涵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比拟完全的知识.
贯彻该原那么的要求:〔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2〕培养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6、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原那么:涵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根底知识,开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贯彻该原那么的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挖掘教材的思想性,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7、稳固性原那么:涵义指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根底上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所学的知识技能长久地保持,在需要的时候能很快的再现出来,加以运用.
孔子:“学而时****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复****是学****之母〞.
五、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念: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学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
1、实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启发式与注入式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教学的根本方法.
10
方式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运用要求:组织好讲授的内容;讲述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要恰当的运用好板书。
〔2〕谈话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要求: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并作好周密方案;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答复;谈话结束时及时进行总结。
〔3〕讨论法: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探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以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运用要求:选好讨论题目;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结束时要及时总结。
〔4〕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和参考书以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
运用要求:帮助学生选好书籍,并提出明确的阅读目的;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及时交流读书心得。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通过示范性实验来说明和印证,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
〔2〕参观法: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或稳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方式: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运用要求:1参观前要做好准备,2参观时教师要加强指导,3参观后及时总结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实验法: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运用要求:作好实验的准备;加强实验指导;作好实验总结。
〔2〕练****法:在教师指导下,稳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3〕实****作业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与实践的一种方法.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1、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1〕教学目的与任务〔2〕教学内容和学科性质〔3〕学生的年龄特征
2、教学方法的运用:综合性;灵巧性;创造性。
六、教学的根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一〕涵义:班级授课制又叫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年龄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