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中国神话读后感 读 中国神话 有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46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中国神话读后感 读 中国神话 有感.docx

上传人:min 2023/3/11 文件大小: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神话读后感 读 中国神话 有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国神话读后感 读 中国神话 有感 】是由【mi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神话读后感 读 中国神话 有感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国神话读后感读中国神话有感
中国神话读后感
本次读书会主题《中国神话》我只读了2本:《中国神话故事集》袁珂著,和《中国人的历史三皇五帝夏商周诸神的遗迹》申赋渔著,读了这2本书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这2本都讲的中国神话,内容大致相同,但在神话故事中对于神话中的人物的用词角度不一样;
第二:《中国神话故事集》袁珂著,有添加神话故事的选材出处,增加是神话故事流传广和久的说服力;
第三:《中国神话故事集》袁珂著,是故事集,一个一个分开讲,读起来容易,读完马上看看此神话故事的主要根据,看看古人怎么记载的,也能增强理解古文的意思,还别有一翻趣味,如果不是
《中国人的历史三皇五帝夏商周诸神的遗迹》申赋渔著,是按一个一个神来讲,文本内容将与这个神相关的都有讲到,读一个神的故事,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可当你一旦开始读,又停不下来,就想一口气读完,读这本神话故事,感觉是
我喜欢《中国神话故事集》袁珂著,这一本,虽然
因为两本书讲的内容都是中国神话,其中有几个故事很明显,让我感受对人物评价用词不一样,所以我就查找了一个
袁珂:神话学作家
袁圣时(笔名袁珂、丙生、高标、袁展),汉人,作家,生于成都市新都区,生于1916年7月12日,逝于2001年7月14日,享年85岁。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等。
人物生平
袁珂先生1916年出生,四川新都县新繁镇人,1941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中文系。1946年后历任台湾省编译馆编辑,台湾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编审,开始系统地分析中国神话传说。1949年初,先生回到四川,一直从事文学及神话学的分析工作,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西南人民艺术学院讲师,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专业作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分析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1987年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分析员。
1980年袁珂先生出版《山海经校注》一书,1984年成立中国神话学会,袁珂先生任主席,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很少参加有关的社会活动。
2001年7月14日逝世。
主要贡献
袁珂先生在学术上的贡献举世皆知,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把神话传说当成学问来分析,是建立中国神话学的主力学者。第二、对神话学资料的收集、整理、梳理、分析、分析、出版,以及普及神话学知识方面的工作和著述甚丰,其中《中国古代神话》一书,改变了疑古派和言必称希腊者所谓的中国神话资料贫乏的误解和谬见;而《中国神话大词典》一书则是神话传说(包括对民间故事的提炼)资料集大成的巨著,笔者的论文《我们远古祖先经历过的天地大冲撞在民间留下的不灭印记》,就是从该词典中找出79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它们记录了一次天外星体撞击地球的全部过程。第三,袁珂先生提出并论证了广义神话的概念,扩展了神话学分析的视野和领域。第四、袁珂先生长期鼓励、指导青年学者进行神话学分析,而且这种指导是客观的科学的不追求任何私利的。
人物生平
著有“个人史三部曲”:《匠人》、《半夏河》,《一个一个人》
2012年,出版《一个一个人》。2017年,《诸神的踪迹》在上海首发。
2018年,出版《君子的春秋》,10月,在巴黎阿尔班·米歇尔书店举行法文版小说作品《匠人》的发布仪式。
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年份备注
《不哭》2008年江苏文艺出版社
《光阴》201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
《一个一个人》2012年湖南文艺出版社
《逝者如渡渡》201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阿尔萨斯的一年》2015年重庆出版社
《匠人》2015年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唱唱的蚕》2016年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愿力》2016年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诸神的踪迹》2017年新星出版社
《半夏河》201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LeVillageencendres》2018年AlbinMichel
《》2018年新星出版社
获奖:著名作家。著有《匠人》《一个一个人》《半夏河》《不哭》等作品,内容涉及历史、文化、人文、环保等领域。先后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孙犁奖、中国新闻奖,作品多次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优秀图书”,并被评为新浪年度十大好书、腾迅华文十大文学好书等。
外媒对
在大多数世俗的故事中,“尽力而为”是被低估的天赋,也是极不易发觉的绳索,就是这根绳子,让申赋渔攀住了,一路从普通工人走到大学、成为报社记者、出版第一本书……到现在,他是旅法作家申赋渔,出了七本书。在他落魄时,即使没有得到过任何上天的允诺,也做自己“要做的”事。
东申村的匠人:
四十八年前,申赋渔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小村庄里,那一年他的名字还叫做“富渔”。
“渔”字并非指代某种具体的工作,只是约等于一种手艺。因为某样手艺而富足到能安度一生,是匠人之家对这个小男孩最大的期盼。盼着哪天申家的小儿子能读完中学,就可以“真正”开始他的事业——去做个工匠了。但可惜的是,这顺遂的人生规划在申赋渔中学时被语文老师动摇了:有一天,申赋渔的作文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说他写的很好,还当做范文向全班宣读。
“如果我想把写作当工作,那我该做个什么职业?”
“那就是作家”,语文老师如是说。
自那起,申赋渔决定放弃父辈为他定下的一切选择,以后要做一个作家。
他更加肆无忌惮地搜揽村里的书籍来读,因为这正是“未来作家”的必修课。看完了自己家里的藏书,就去外面借。如果借不到,就赖在别人家中看,看完再回去。申家有很多历史书,他一遍一遍读。背宋词,全本背一遍。当这些书本离开了手中,就随时可能被人收走。唯一令它们永远和自己在一起的方式,就是背诵。这是一种粗暴的、没有指向性的原始资本累积,申赋渔并不知道这些东西会带他走到哪里去,但是没有这些东西,他的日子一天也过不下去。
这样的生活也使得他几乎忘记了现实的境状:申家全家都是手艺人,从来没有出过什么作家,沾边的也没有。
中学毕业则是一个告别乌托邦的仪式,在那之后,他被家人安排去学木匠的手艺活,和其他所有匠人的起始点一样:跟着老师傅学。申赋渔是最没天赋的木匠,时至今日说起自己的木匠生涯,还不免露出些惭愧之色。
“实在做的很差,我是个很差的木匠。不过木匠也好,下工早可以看书,工地上也可以看。”
活着的方式
做工的那段时间里,申赋渔自己的名字改了,从“富渔”变成了“赋渔”。
“富是发财,我不想发财”——说到这里,我们都相视笑了笑。
“我不想发财”这句话比“我想赚钱”更容易令人难为情。
在某一个特定的时代内,它若不意味着虚伪,则一定指向愚钝。而回顾许多年的打工生涯,申赋渔的所作所为确实称得上愚钝:他不断地变化着自己手头的工作、并且在每一份工作里偷出时间来看书,直到考上了南京大学的函授班,生活才稍有改善。
成为大学生对申赋渔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件名正言顺的事情。
申赋渔在读书期间打的工,也变成了辅导别人的功课。他去给人做家庭教师,也碰上过很“新奇”的请求:曾经有一位单亲妈妈顾他教自己的女儿“气质”,而那时他刚摆脱做体力活的生活,“连衣服都只有两件”。
这要求令他惭愧,觉得自己好像是个骗子,像一个兜售着空气的小贩。
“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气质”。此时十年前的原始积累救了他“一命”,他一句一句地教女孩子背诵宋词,为她解释其中的意义。课后他攥着手中的课费匆忙地跑回学校,想在下周的约定的课时中做一个体面的结束:用课费给小女孩买一本书,再穿着体面的和她们告别,留下一个不要那么差的印象。
然而到了宿舍,申赋渔发现自己唯一算得上“体面”的那件衬衫被烫了个洞。
后来,他无数次的描绘、回想那个洞的来历和模样,也终于不知道到底是谁开了这样一个玩笑。只是这使得他改变了自己的做法,他必须要一份工作,哪怕是像“骗子”一样去教别人“变得有气质”。这份工作比他以往的任何一份都要折磨——毫无疑问,是心理上的慌乱。
多年后申赋渔在自己的散文集里写出这个故事,它作为最特别,也最受
我们在嘉定图书馆吃着午餐,申赋渔点的是一份卤肉饭。他的叉子搅动在盘中,说起这个故事依旧有所感慨:“那时候是真的穷,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她妈妈跟我说让她学气质,是因为自己一辈子也没什么气质,所以不想女儿重新走自己的老路。”
现如今,他确实成为了一个“有气质”的人——无论是职业,还是衣着品貌。你如果见到他,就会很容易发现:当他坐在这个位置谈论文学的时候,记忆的深处从未忘记那个只有两件上衣的自己,还有那份模糊的、不确定是否算是完成了的工作。
申赋渔在法国的居所,离雨果故居只有两条街。他每天饭后散步都要看看那栋老房子,期望有一天能获得更高一些的成就,能更接近星辰;半夜回到家中,则又常常写文章怀念故乡和这些过去的人。
小满那一天,申赋渔在朋友圈说:“巴黎是凌晨三点,气温14度。失眠中,总听到故乡布谷鸟的声音。”
唯尽力而已
由于被外派到巴黎工作,申赋渔的女儿也必须在法国开始上学。这让他忧心忡忡:如果她不了解自己的国家,最终会走向哪里?这种忧虑落在笔下,成为了“中国人的历史”第一部书:《诸神的踪迹》。市面上早已充斥着足够多的历史普及类书籍,只是申赋渔想要的与这些都不大相同:他想写的,是一套给青年人的、给海外华裔读的“中国人的历史”。
“如果文化是一棵大树,历史就是它的根源。你看到的每一片叶子,每一个灿烂的瞬间,都吸收了根源吸收养分”。许多华人久居海外,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中国人的历史对他们来说已经太过遥远。可是从一棵树上落下的花朵,总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这不但是经久不衰的哲学命题,更是一代人打不开的心结。
申赋渔想做的,是为他们找到出路。他相信人并非被牵引前行,而是被某一种力量推动——一种人们自己都常常忽视的力量。这种力量根源正是来源于故土上曾经发生的历史,“中国人的历史”系列书必须要将最繁复的东西一点点捋通畅,用最有代表意义的角色展示出某一段历史及它背后的时代精神。他开始重复疯狂阅读的过程,再把可靠的信息一点点捋顺,据说在写这样的书籍时,各类参考书目要堆满整个书房。
甚至为此,一年之后他辞去了南京日报社的工作,开始专心写作。
也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别人的身上,会得到了不起的惊叹。可是当你听到申赋渔对你说“这些是我为了某个目标而做的”,就不会太过讶异。他的逻辑和行为方式,都像是那句他在采访里说过的话:“我有必须要做的事情,我要尽力去做”。
由此也可窥见,使小木匠成为作家的原因并非是幸运,而是倾其所有的“尽力而为”。
在大多数世俗的故事中,“尽力而为”是被低估的天赋,也是极不易发觉的绳索,就是这根绳子,让申赋渔攀住了,一路从普通工人走到大学、成为报社记者、出版第一本书……到现在,他是旅法作家申赋渔,出了七本书。在他落魄时,即使没有得到过任何上天的允诺,也做自己“要做的”事。
我曾经看过一幅漫画,是两个在隧道中掘宝的人:一位在钻石近在眼前时精疲力竭铩羽而归,一无所获;而另一位不管不顾,蒙着头往前开凿,终于得到了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