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胡家园社区改造方案
[摘要] 本文针对“八十年代”住宅区胡家园社区的现状,提出以改造更新代替大规模拆除重建的观点,对其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 旧住宅区改造完善
我国20 世纪80 年代住宅区建设数量巨大,在我国现有住宅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深受“重开发建设,轻维修更新”观念和体制的影响,该时期所建住宅区长期缺乏管理维护,在物质性、经济性、社会性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综合性陈旧,在套型、住区环境等方面已不适应当代居住需求。本文主要以北京市东城区的胡家园为例,介绍分析了该居民区的改造案例。
胡家园社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街道东北部, 坐落河畔,, 由东城区综合开发公司于80年代初开发建成。,,社区内共有居民楼17栋,其中多层楼11栋,高层7栋,共33个楼门,常住人口1456户,3730人。社区内驻有中央市属,区属单位及私企19个,社区配套设施较为齐全,有中学,小学,幼儿园,银行,宾馆,邮局,旅馆,商店等。但由于人口密度较大,绿化面积较小,停车位缺乏。社区规划长期以来各种问题日益显露。
首先,不容忽视的是居民区的安全性问题。该居民区主要有四个主要机动车出入口。四个人行出入口,集中向南侧开放,东侧小区因高差过大,自然分成南北两块区域。而小区边界封闭性不够,穿行现象给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关的安保等问题。同时,小区围栏样式陈旧、破败,围墙风格不统一,局部残破,同样存在安全隐患。小区道路狭窄,很多的高道牙、挡墙,形式既不协调美观,对交通也构成一定障碍。
其次,居住区的机动车、自行车停车现状也较不合理。在东南住区,机动车进出为同一路口,道路狭窄,容易造成交通拥堵。社区内道路两侧停车无序,交通效率低。且道路铺装老化、停车位数量少,现状路侧停车混乱,严重侵占人行道及消防通道。而自行车停放更是混乱无序,车位数量少,与路侧停机动车形成矛盾。停车位较少、随意停放的车辆影响交通和消防。东侧因高差自然分成两块,形不成环路,小学、餐馆、供暖等单位导致局部交通压力过大,容易形成拥堵,且干扰正常生活秩序。东北居住区、西侧居住区的停车矛盾也大抵如此。
还有,社区的基础设施状况也不容乐观。由于年代的久远,社区内室外活动场地座椅等设施陈旧破败,数量太少。线、电线杆等设施残破,影响美观,还影响交通。检修井未留出检修通道,践踏草坪,垃圾箱等设施偏少,且没有分类回收。同样宣传栏样式陈旧缺少交通指导标牌。另外,照明、喷灌、排水、等基础设施破旧、缺乏。地下室出风口、楼体立面等老旧残破、影响美观。居民在树上搭晾衣绳,影响美观和植物生长。电线、电线杆等设施残破,影响美观,还影响交通。此类问题都存在于社区,急需改善。
最后,社区的景观效果也不佳。沿街形象差如:西区入口没有较好标识,栏杆缺少绿化。各组团没有团形成各自特色,不便于区分楼群,也不利于居民形成归属感。且沿河一线绿地较宽且长。作为居民活动集中场所,18号楼北侧沿河景观作了一定改善,而其他区域的沿河景观较差,不成系统。活动场地铺装破败、设施陈旧、面积狭小。另外,植物缺少乔灌草科学配置、达不到应有的生态效果,也缺乏应有的美感,局部植物如毛白杨等已经老龄化,需要更替。
针对以上提出的胡家园区的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