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微量元素肥料-
微量元素肥料
5分
开放分类:农业收藏分享到顶[1]
目录
?
?
?
?
?
?
? 1 概述 2 简史 3 分类 4 常用种类 5 施用 6 肥效展开全部
摘要
请用一段简单的话描述该词条,马上添加摘要。
微量元素肥料
微量元素肥料-概述
微量元素肥料(简称微肥)是指含有微量元素养分的肥料,如硼肥、锰肥、铜肥、锌肥、钼肥、铁肥、氯肥等,可以是含有一种微量元素的单纯化合物,也可以是含有多种微量和大量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料和混合肥料。可用作基肥、种肥或喷施等。
微量元素是指自然界中含量很低的一种化学元素。部分微量元素具有
生物学意义,是植物和动物正常生长和生活所必需的,称为“必需微量元素”或者“微量养分”,通常简称“微量元素”。必需微量元素在植物和动物体内的作用有很强的专一性,是不可缺乏和不可替代的,当供给不足时,植物往往表现出特定的缺乏症状,农作物产量降低,质量下降,严重时可能绝产。而施加微量元素肥料,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这已经被科学试验和生产试验所证实。定量的说,对于作物来说,~200毫克/公斤(按干物重计)的必需营养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到目前为止,证实作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硼、锰、铜、锌、钼、铁、氯等。这些元素经过工厂制造成肥料,就叫做微量元素肥料,如七水硫酸锌属于锌肥,硼砂、硼酸属于硼肥,硫酸锰属于锰肥,钼酸铵属于钼肥,硫酸铜属于铜肥,硫酸亚铁属于铁肥等。微量元素肥料-简史
微量元素锌、硼、铜、锰、钼、铁等作为植物营养必需元素以肥料的形式进入农业生产系统,开始于20世纪20~30年代,就世界范围来说,自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应用于大面积生产,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发展很快。近20年来,施用面积还在不断扩大。
我国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微量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形态。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微肥在生产中的应用,相继发现:大豆施用钼肥增产显著;土壤缺硼,油菜花而不实,棉花蒂而不花;土壤缺锌,水稻僵苗坐蔸,玉米花白苗;针对性施锌、硼肥,增产极显著,大大促进了微肥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微量元素肥料的研究与应用得到较全面发展。第一,普遍开展了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调查,结果表明土壤缺硼面积
多在40%以上,缺锌面积多在20%以上,缺锰、缺铁、缺铜面积分别为10%、5%、1%左右。第二,广泛进行田间防效试验,取得近30种作物(粮、棉、油、果、蔬莱、特产等)的微肥施用技术及其增产效果,特别是水稻、玉米施锌,棉花、油莱施硼的施用技术规范在全国范国内推广应用。第三,开始在应用理论上进行探讨,阐述了红壤、石灰性土、褐土、黑土、棕壤、紫色土等对锌的吸附固定,解吸释放的特点,论述了缺硼对棉花、油莱、芝麻、芝麻等,缺锌对小麦、玉米、番茄等植株营养与生长发育的影响。第四,锌、硼、锰、铜等微肥施用面积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长1000万亩,20世纪90年代已达1亿亩,20世纪末达到2亿亩,给农业生产进一步带来巨大的效益。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一些科研教学单位即开始进行微肥肥效试验,20世纪60年代铝肥首先在大豆生产中应用,20世纪70年代锌、锰、铜、硼、铁肥在一些地方应用。1977年中国科学院召开了微量元素学术交流会,肯定了微量元素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特别是湖北、河北、四川等省水稻缺锌“坐蔸”,山东、云南等省玉米缺锌白苗,湖北等地油菜缺硼花而不实和棉花缺硼蒂而不花,引起了广泛注意。1981年国家经委、农业部、化工部、冶金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微量元素肥料会议,总结、交流了全国微肥生产和农田使用的经验。1983年中国土壤学会召开了全国微量元素学术会议,进一步肯定了微量元素肥料的增产作用,阐明了部分作物缺素症状及其有效防治技术。1982年以来农业部农业局和化工部化肥司组织全国15个科研教学单位成立了全国微肥科研协作组,统一协调微肥的应用研究工作,对微肥施用作物种类的扩大,有效施用条件和后效,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与微肥增产的关系,以及缺素症状和分析测试方法等都进行了研究,特别对水稻、玉米施锌,棉花、油莱施硼经济有效施用技术研究比较系统全面,从而制定出几种主要作物锌、硼肥施用技术规范,对全国微肥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起了重妥作用。
1991年全国微肥面积达12000万亩,是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范例。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单一微量元素肥料研究应用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微量元素与大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之间和大、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研究与应用。
微量元素肥料-分类
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很多,可以按元素区分,也可以按化合物的类型区分。
1、按元素区分
有钼肥、硼肥、锰肥、锌肥、铜肥、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