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可动沉降片及横机的制作方法.docx

格式:docx   大小:28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可动沉降片及横机的制作方法.docx

上传人:421989820 2023/3/20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可动沉降片及横机的制作方法.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可动沉降片及横机的制作方法 】是由【421989820】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可动沉降片及横机的制作方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可动沉降片及横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名称:可动沉降片及横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动沉降片及具备该可动沉降片的横机,所述可动沉降片在针床的齿口侧前端附近进行摆动位移且能够使具备线圈形成部和针织纱接受部的摆动臂相对于齿口进退。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横机中,通过织针的针钩将针织纱引入针床侧而形成新线圈时,使在齿口侧支撑针织纱的沉降片为可动式,还使其具有通过摆动位移将已经形成的线圈的针织纱推入到齿口等功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9表示具备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可动沉降片的横机1的概略构成。针床2是沿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以一定的间隔将针板4插入到基板3而形成的。横机1具有至少一对针床2,在针床2之间设有称为齿口5的间隙。一对针床2以齿口5的中心线fe为中心线对称地配置。中心线fe的方向为铅垂方向,各针床2以齿口5侧较高、远离齿口5时变低的方式倾斜,但在以后的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在作为织针6滑动移动时的底面的针底面为水平姿态下仅图示出一方的针床2。此外,以该姿态为基准表示上下的方向,将齿口5侧作为前、将远离齿口5—侧作为后而表示前后的方向。在针板4之间产生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间隙,作为收容织针
6的针槽。在织针6的齿口5侧的前端具有针钩6a,若织针6为舌针,则通过针舌6b使针钩6a开闭。织针6中,从前端向后方隔出间隔具有称为肩6c的台阶部,在肩6c附近的一侧设有移圈用的叶片6d。另外,(1英寸)的排列密度被称为机号(gage)。在针床2的前端附近,针板4上形成有成为半圆状的凹部的支承部4a,对从可动沉降片7的中间以半圆状突出的支持部7a在能够摆动位移的状态下进行支承。可动沉降片7在支持部7a前方具有摆动臂7b,在后方具有动作部7c,绕假想的摆动中心7d进行摆动位移。摆动臂7b大致具有弧形状。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在相当于支持部7a的部分的内周侧安装有与可动沉降片7分体的细弹簧,进行施力以使摆动臂7b进入齿口5,但也可作为弹簧部7e而一体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基板3的前端,形成有允许摆动臂7b相对于齿口5进退的摆动位移的沉降片槽3a。在专利文献1中,在可动沉降片7上一并设置导纱隔距块8,通过向齿口5突出的针织纱导向部8a将针织纱引导向可动沉降片7的线圈形成部7f,并且通过针织纱脱落防止部8b防止针织纱向沉降片槽3a脱落。线圈形成部7f包括摆动臂7b的外缘中距离摆动中心7d的直线距离、即摆动时的轨迹径长为最大的区间。通过摆动臂7b的弧形状,相比线圈形成部7f靠前端一侧成为距离摆动中心7d的直线距离、即摆动时的轨迹径长比线圈形成部
7f小的前端部7g。在线圈形成部7f和前端部7g之间的台阶部上,形成向弧形状的前端侧开口、并向基端侧凹陷的针织纱接受部7h。针织纱接受部的凹陷的深度根据编织中使用的针织纱的粗细决定,而不是达到超过需要的程度。这是因为,若过深,则即使在移圈中需要使针织纱从针织纱接受部脱离,也难以将其脱离。[0007]可动沉降片7的弹簧部7e等中间部分与导纱隔距块8的中间部分一起收容在使针板4的前部变薄而形成的沉降片收容部4b中。导纱隔距块8的后部收容在使针板4变薄而在沉降片收容部4b的后方形成的隔距块收容部如中。在沉降片收容部4b及隔距块收容部如中成为织针6的上方的部分配置有图示省略的隔距块。该隔距块、导纱隔距块8的上部通过与纸面垂直地贯通的金属带9而相对于沉降片收容部4b固定。针床2的基板3和针板4通过与纸面垂直地贯通的金属丝10a、10b进行定位并固定。导纱隔距块8及隔距块通过与纸面垂直地贯通的金属丝IOc相对于隔距块收容部如固定。可动沉降片7的弹簧部7e以将针织纱接受部几推压向齿口5的下方的方式对其施力。在不通过针织纱接受部几推压针织纱的状态下,前端部7g被推压至双点划线所示的下限位置。通过织针6的针钩6a将针织纱从齿口5引入到针床2侧而形成线圈时,若线圈形成部7f的下端被顶起至相比通过针织纱导向部8a引导形成沉降弧的针织纱的位置靠
上的位置,则导致不形成沉降弧,因此通过沉降片前三角11限制上限。图中实线所示的可动沉降片7为通过沉降片前三角11限制上限的状态。该状态下,针织纱接受部的凹陷深处的高度为针底面以下。此外,在双点划线所示的下限位置,为通过沉降片后三角12限制动作部7c的状态。沉降片前三角11及沉降片后三角12搭载在沿针床2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往复行进的三角座滑架上。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三角座滑架搭载有选择性地驱动织针6的三角、限制可动沉降片7的动作的三角。沉降片后三角12在使织针6的针钩6a进入齿口5而接受针织纱的供给时,以压下动作臂7c而使摆动臂7b从齿口5退出的方式动作。通过在线圈形成后沉降片后三角12引起摆动臂7b从齿口5退出,在线圈形成部7f形成的沉降弧的针织纱从线圈形成部7f的前端脱落,转移到针织纱接受部而被压下。图10表示如下的退圈即刻之前的状态使织针6的针钩6a进入齿口5,使在线圈形成时在针钩6a上形成的针编弧13a跨过针舌6b而移动到织针后方的针杆侧。由于沉降弧1钩挂在线圈接受部7h,因此通过织针6的前进,针编弧13a相对于针钩6a相对后退,使关闭针钩6a的状态的针舌6b向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打开,并在打开的针舌6b上进一步后退。针编弧13a的位置在如图所示跨过针舌6b的退圈即刻之前的状态下为最高,在针织纱接受部几钩挂沉降弧13b的可动沉降片7的摆动臂
7b也向从齿口5退出的逆时针方向摆动。另外,对于在针钩6a上未钩挂针编弧13a的织针6,虽然针舌6b在关闭针钩6a的状态下进入齿口5,但能够通过省略图示的刷毛打开针舌6b。图11在从针床2的上方观察的状态下示意地表示织针6和可动沉降片7的动作。(a)与图9对应,表示在针钩6a上钩挂针编弧13a、在针织纱接受部几上钩挂沉降弧1的状态。由针编弧13a及沉降弧13b形成的线圈成为与已经形成的旧线圈14在纵行方向上连续的新线圈。(b)与图10对应,为针编弧13a从打开状态的针舌6b退圈的即刻之前状态。(c)表示针编弧13a退圈并进而相对地后退至织针6的肩6c的状态。沉降弧1离开可动沉降片7,线圈整体进入齿口5。该线圈挂在图9及图10所示的叶片6d,使从相对的针床2进入齿口5的织针6的针钩6a进入叶片6d的间隙,从而能够交接线圈。即,(c)的织针6成为移圈的交圈侧。专利文献1JP特开平6-184889号公报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08/018185号小册子
实用新型内容图10所示的退圈即刻之前的状态,在线圈的大小处于一般的范围时没有问题,但在线圈形成时减小织针的引入量的极度的增加密度编织时产生问题。在增加密度编织中,由于线圈长度较短,所以退圈即刻之前成为对针织纱施加张力最大的状态,周长拉伸。在针织纱接受部几钩挂的沉降弧Hb被拉紧,因此摆动臂7b在沉降弧1未达到针编弧
13a的高度的范围在从齿口5较大地退出的方向上摆动,成为立起状态。如图所示,线圈形成部7f的前端比针底面高时,沉降弧1有可能随着接近针舌6b上的针编弧13a而从针织纱接受部几抽出。沉降弧1从针织纱接受部几抽出时,针编弧13a也不跨过针舌6b而退圈到针杆侧,而是与织针6进入齿口5—起翘起。针编弧13a的退圈是在新形成线圈时为了从外部关闭针舌6b使其脱圈所需要的,若因翘起而不退圈,则产生编织漏针。但是,若例如加大线圈接受部的凹陷深度而使沉降弧13b难以抽出,则在如图11(c)所示的在移圈中需要抽出沉降弧13b的情况下,若沉降弧1不从针织纱接受部抽出,则产生针织纱被过度拉伸而导致相邻的线圈缩小,或针织纱断裂的故障。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动沉降片及横机,所述可动沉降片在增加密度编织时也能够通过线圈接受部可靠地接受沉降弧,在移圈时能够从线圈接受部抽出沉降弧。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动沉降片,通过在将舌针用作织针的横机的针床的齿口侧端缘附近设置的支承部,来可摆动位移地支持摆动臂和动作臂之间的支持部,所述舌针利用针舌的转动使相对于齿口进退的针钩开闭,通过弹簧施力以使摆动臂向齿口前进,并且还能够通过对动作臂的操作来使摆动臂从齿口后退,大致为弧形状的摆动臂具有线圈形成部,设于包括距离支持部的摆动中心的直线距离为最大的区间的一定范围的外缘,形成线圈的沉降弧;前端部,相对于线圈形成部设于弧形状的前
端侧,距离摆动中心的直线距离比线圈形成部距离摆动中心的直线距离小;以及针织纱接受部,在线圈形成部和前端部之间,形成在弧形状的前端侧开口、在弧形状的基端侧变深的凹陷,将线圈形成部的成为沉降弧的针织纱向齿口的下方压入而接受,由针钩从齿口引入针织纱而形成针编弧,并在线圈形成部形成沉降弧时,限制从齿口后退的上限以使针织纱不从所述一定的范围脱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限,针织纱接受部的凹陷深处达到超过舌针进退的针底面的高度,且以凹陷的宽度在开口侧比深处更为张开的方式,凹陷的两侧的内缘中的与线圈形成部侧相连一侧的内缘倾斜。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针织纱接受部的凹陷深处在所述上限达到超过所述舌针的针舌的转动中心的高度。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针织纱接受部中,凹陷的深度大于在所述弧形状的前端侧开口的宽度。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机的针床上以相当于1416机号的针距并列设置所述织针的情况下,所述针织纱接受部向所述线圈形成部的所述周方向的基端侧凹陷的深度为Imm以上。[0028]而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横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前述的可动沉降片。实用新型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可动沉降片中,在摆动臂通过针钩将针织纱从齿口引入而形成针编弧、在线圈形成部上形成沉降弧时,即使为了使针织纱不从该一定的范围脱离而限制
了从齿口后退的上限,针织纱接受部的凹陷深处也达到超过舌针进退的针底面的高度。由于凹陷的深度充分,因此即使在增加密度编织时为了退圈,被越过针舌的针编弧所牵拉,针织纱接受部被向从齿口退出的方向拉起,也能够使沉降弧难以抽出,使针编弧退圈而在新线圈形成时脱圈。由于以针织纱接受部的宽度在前端侧张开的方式,使凹陷的两侧的内缘中的与线圈形成部侧相连一侧的内缘倾斜,因此在移圈时,能够沿着凹陷的倾斜的内缘将沉降弧抽出。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可动沉降片的线圈形成部形成沉降弧时,在为了使针织纱不超出所述一定的范围而限制了从齿口后退的上限的状态下,针织纱接受部的凹陷深处达到超过针舌的转动中心的高度。即使线圈密集的线圈的针编弧由于跨过打开的针舌的前端而位于较高位置,沉降弧也能够能够达到较高位置,不会导致针织纱的张力过大地追随。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对于针织纱接受部,凹陷的深度比在弧形状的前端侧开口的宽度大,因此能够在难以抽出沉降弧的状态下钩挂。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对于可动沉降片,线圈接受部凹陷的深度深至Imm以上,能够在难以抽出的状态下接受沉降弧。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增加密度编织时也能够在线圈接受部可靠地接受沉降弧,能够在横机上设置移圈时也不产生障碍的可动沉降片。
图1是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可动沉降片17的形状与现有技术的可动沉降
片7对比而表示的侧视图及局部俯视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可动沉降片17的摆动臂17b的形状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具备图1的可动沉降片17的横机21的齿口5附近的构成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4是表示在图3的横机21上线圈形成时的动作状态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5是表示在图3的横机21上退圈即刻之前的动作状态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6是表示在图3的横机21上移圈时的动作状态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7是表示在图3的横机21上与可动沉降片17相关连的主要部件的局部侧视图。图8是表示在图3的横机21的三角座滑架上搭载的三角的例子的配置图。图9是表示在具备现有技术的可动沉降片7的横机1上形成线圈的状态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10是表示在图9的横机1上退圈即刻之前的动作状态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11是示意地表示可动沉降片7的动作状态的局部俯视图。标号说明2针床[0048]4针板[0049]5齿口[0050]6织针[0051]6a针钩[0052]6b针舌[0053]8导纱隔距块[0054]11沉降片前三角[0055]12沉降片后三角[0056]13a针编弧[0057]13b沉降弧[0058]17可动沉降片[0059]17a支持部[0060]17b摆动臂[0061]17d摆动中心[0062]17e弹簧[0063]17f线圈形成部[0064]17h针织纱接受部[0065]17i倾斜内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图1图中,对于具备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可动沉降片17的横机21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对与图9图11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有时也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图4与图9、图5与图10分别为对应的状态。实施例图1中将两种可动沉降片对比表示,(a)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可动沉降片17的形状,(b)表示图9及图10所示的可动沉降片7。另外,仅(a)示出俯视图及侧视图,(b)仅示出侧视图。此外,可动沉降片7、17的形状示出14机号用,但16机号等其他机号用的形状也基本上相同。在可动沉降片7和可动沉降片17之间,除了从支持部7a、17a向一方延伸的摆动臂713、1713的一部分,动作部7(3、17(3、摆动中心7(1、17(1、弹簧部76、176大致相同地形成。在摆动臂7b,17b上设有线圈形成部7f、17f、前端部7g、17g及针织纱接受部^uHh这一点也相同。可动沉降片17中,针织纱接受部17h与可动沉降片7的针织纱接受部相比为较深的凹陷,而且该凹陷以相比深处在开口部宽度较大的方式张开,与线圈形成部17f的前端相连的内缘成为倾斜的倾斜内缘17i。针织纱接受部17h的凹陷张开的角度θ例如为30度,在16机号用中为25度。图2中,以实线示出图1(a)表示的可动沉降片17的摆动臂17b的形状,以虚线示出图1(b)表示的可动沉降片7的形状,从而将二者对比表示。基本上,可动沉降片7、17接近相同形状,仅针织纱接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