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摇摇
莫多克
———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
摇
(美) 拉尔夫· 赫尔菲著
摇摇摇摇
王佐良张海迪译
书
摇
译序
动物与人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被人们忽视的问题。
在农业社会里,人们驯养动物,只是为生产和生活之需,利
用动物为人类的生存服务。人们役使动物耕作、运输,从动物身
上获取脂肪和其它生活用品,而对于不能驯养的野生动物,人们
或猎杀,或避而远之。那时,人们对自己驯养的动物有十分亲近
的,甚至朝夕相处的关系。晨雾中,牧童骑上牛背,走进田野,
牛蹄踏过草丛,浓重的露水像珍珠一样闪着绚丽的光彩;傍晚,
农夫赶着牛儿回家,小狗汪汪地蹦跳着,摇着尾巴迎上前来,得
到几声亲昵的呵斥⋯⋯辽阔的草原上,羊群像片片白云,在蓝天
和大地间浮游,牧羊姑娘悠闲地骑着马,夕阳衬出她美丽的剪
影,使人浮想联翩⋯⋯
由于生存的需要,人们依赖动物,而对于动物本身,除了它
们的实用价值以外,人们很少考虑它们的需求,对动物本身的创
造能力,情感的表达,动物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几乎完全被漠
视。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由于高效率的先进机械的使用,使畜力
逐渐成为多余,人们不再有意识地去驯化动物,随着大规模机械
化的家禽饲养方式的推广,农村庭院式的饲养逐渐减少,人们与
动物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城市的扩张使人类远离了乡村和田
野,也远离了大自然,人与动物几乎被柏油马路和钢筋水泥的建
筑物完全隔绝。在农业社会里人们对驯养动物的那一点点依恋,
对野生动物的畏惧,不知不觉间消失了,转变成对动物的好奇的
占有欲,于是有人发明了动物园,把珍禽异兽关在严严实实的铁
笼子里,供城市里的人们观赏。也有人驯养宠物,给予它们无微
不至的关爱,甚至病态地寄托以全部的情感⋯⋯而在机械化的饲
养场里,各种各样的动物都被施以种种精心试验过的催育手段,
使它们的产量最大限度地增长,然后成批屠宰,以最快的速度送
上人们的餐桌⋯⋯
工业化文明的极端功利主义施了障眼法,使绝顶聪明的现代
人类与千百年来一直同自己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动物割
裂开来,使它们要么面临灭顶之灾,要么成为笼中之物,或者成
为美味佳肴。当现代的生物学家们撰写一部又一部厚得不能再厚
的巨著,对动物进行周详完备的分门别类,细致入微地描述动物
的起源、进化、繁衍、变异、克隆的时候,许多种类的动物却从
地球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而描述它们的生物学著作却还在编
写、校订、出版之中。
拉尔夫· 赫尔菲———美国影城好莱坞的一位动物行为学家,
却试图用一部篇幅不算太大的小说,一个人与动物之间长达七十
八年生死相依的故事,向现代的人们诠释一个真理,动物与人是
休戚相关的,动物有情感,它们需要爱的关怀,也需要有人接受
它们爱的付出!
这似乎是违背常理的。殊不知千百年来一直辛辛苦苦为人类
拉犁套车的牛马,通常被人们轻蔑地称为“畜生”,而人们咒骂
那些作恶多端、不齿于人类的人,用的是同一个词。我亲眼见过
辛劳一生,垂垂老矣之际被人们宰杀的耕牛的悲惨景象,一头老
牛被拉进村边的空地,锋利的牛刀无情地割断它的咽喉,血流如
注,可怜的牛头歪向一侧,又艰难地试图重新抬起来,眼眶里老
员
泪扑簌簌地流下来,而那一双眼睛,却仍然是那么真纯,善良,
带着无限的哀怨和疑问⋯⋯可是对于一辈子役使它的人来说,宰
杀却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人们需要它的一切:牛皮,牛肉,牛
骨,一切!
有人编出虚拟的故事给心地冷酷的人以教诲。很多人和动物
之间的离奇故事,把人间的是非善恶观念搬到动物世界,把形形
色色的动物划分成美丽善良的、凶残丑陋的⋯⋯寓言和童话诞生
了,它们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印上种种现成的观念:温柔的小
羊,吃人的狼外婆,恩将仇报的蛇⋯⋯
但是,拉尔夫· 赫尔菲讲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从德
原
国瑞士山区的小农庄发生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叫布拉姆,一头
小象叫莫多克,他们在同一天降生,在一起长大,共同经历了生
活的风风雨雨,一起享受过欢乐,也一起经历过艰险,可他们始
终休戚与共,生死相随。七十八年漫长的日日夜夜,凝聚成一个
催人泪下的故事,谱写成一部动人心魄的乐章。
一个人和一头大象,自然界里的这两个如此不同的生灵,是
什么力量把他们紧紧连接在一起的?什么力量能使他们在七十八
年中形影不离,经历艰难曲折和生死考验而不分离呢?我想是爱
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也是追求理想的力量。当然,这种爱和情
感是特殊的,而对理想的追求却是坚定执着的。
作者把布拉姆和莫多克置于一种仿佛梦幻般的童年情景中,
使他们好像一对青梅竹马的童真的恋人,在童话般的氛围中成
长。童年的情感和爱使他们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