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走近安阳5-
红旗渠
60年代林县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
红旗渠,是一条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林县(现林州市)穿越太行山区的人工引水渠。青年洞风景区是本渠点睛之笔,素有:鸡鸣闻三省:的牛岭山下方,红旗渠于1960年2月开始修建,于1969年7月完工,,各分干渠、支渠、斗渠共计全长约1500公里,劈开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180个,架设渡槽150座,共挖砌土石方2500多万方。(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为54万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另有卷烟品牌也为“红旗渠”。红旗渠中国的宏伟建筑之一。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快速导航
中文名称
红旗渠
外文名称
Red Flag Canal
始建时间
1960年
所属国家
中国
门票价格
位置
林州任村镇
总长
1500公里
完工时间
1969
所属城市
河南林县
开放时间
08:00~18:00
目录
1、大事记
2、目录:
3、修建背景
面临问题
错估形势
众志成城
投入牺牲
4、渠系布置
5、建筑构造
河坝
隧洞
渡槽
渡桥
汇流
6、水渠组成
7、旅游风景
红旗渠源与渠首拦河坝
8、交通路线
事故
9、经济开发
10、评价荣誉
11、相关人物
12、工程纪念
13、《红旗渠》纪实电影片(197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发行上映)
14、工程意义
文化意义
词条图册
1960-1969
红旗渠工程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它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县(今林州)。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2 目录:
3 修建背景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 英文名Red Flag Canal)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县,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
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