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第一节      “十一五”为加速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规划期,是宿州调整思路,积聚实力,全面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的重要准备期。市委、市政府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新一轮经济增长机遇,围绕“两个跃升,一个崛起”奋斗目标,以“两区两园”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工业扩张、城镇扩容、农业提升三大战略,努力克服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成功地应对了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压力,摆脱了国民经济低速低效运行状态,进入快速发展期。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百亿元台阶,,%左右,高于“十五”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700美元,实现了经济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双翻番。财政收入连跨三个10亿元台阶,,%,高于“十五”。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48亿元,是“十五”,%,高于“十一五”。主要经济指标平均保持两位数增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显著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二次产业增加值于2008年首次超过一产增加值,:24:::,,对全市经济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拉动作用。工业扩张战略效果显著,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893户,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40户。%,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45%,标志着我市已进入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新阶段。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煤炭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73%。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业提升战略成效显著,粮食生产连续六年丰收,农业产业化、农机化综合水平保持全省领先,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开局良好。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全市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城镇扩容战略顺利推进。经济开发区、埇桥循环经济示范园和汴河新区的建设使城市发展空间快速拓展,市区建成区面积由五年前的30平方公里扩大到50平方公里,人口由34万人增加到50万人,中心城市经济承载能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三城同创”成效明显,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上升到35%,五年提高10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主城区为中心,四县县城为骨干,各重点镇、中心镇为补充,分工明确、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交通区位优势快速提升。实现通达皖、苏、鲁、豫四省省会公路高速化,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凸显。京沪高铁、宿淮铁路、泗许高速、徐明高速、济祁高速工程进展顺利,郑徐客运专线、宿州-淮北-徐州城际铁路开工在即。市级道路建设总投资约9亿元,改建总里程约650公里,新增二级公路约320公里;100%的行政村通达农村公路,建设维护累计完成投资预计超过13亿元,市域交通综合路网体系初具规模。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的骨干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1家、高新技术产品53项,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全市共申请专利1202件,专利授权量672件, 分别比“十五”期间增加了207%、159%。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0项,获资金支持4000余万元。81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审定)并登记,获市科技奖励项目38项,获省科技三等奖11项。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成运转,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科技部验收。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外事活动取得突破进展,分别与美国奥克兰市、墨西哥阿坎巴罗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落地项目3300多个,实际到位资金855亿元,连续多年居皖北六市前列。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腐蚀控制大会、中国宿州灵壁石国际文化节、黄淮海地区农资博览会和中国果蔬加工砀山论坛,展示了对外开放新形象。新一轮机构改革深入推进,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国企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全市142户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进入改制程序,完成改制62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占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农村综合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扩权强镇试点顺利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试点走在全省前列。
民生改善富有成效。33项民生工程进展顺利,。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69元和4766元。,,%以内。%,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达到10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综合覆盖率均达90%以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