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音乐――语文课的“天使”
情文并茂的语文教材,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感色彩,那些名篇佳作,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寄托着作者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从文章的结构安排,到丰富多彩的意境渲染,到字里行间的深深的爱,都需要学生在教学中去体会和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习作者匠心独运的精心设计,真正让学生走进教材的深处,和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而音乐有着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之功效。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思维超越时空飞进美妙的艺术殿堂。
那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笔者给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
一、营造气氛,引入新课
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爱国情怀”单元第八课《始终眷恋着祖国》时,为让听课者能准确、深刻地理解钱学森的爱国深情,在探讨“他回国遇到了什么样的磨难?为何这么多的磨难却无法改变钱老归国的意志”之时,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热烈时,我说:“同学们,就让一首歌来给我们的讨论做一个总结吧!”
接着让学生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高亢、嘹亮、深情的歌声,将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片炽烈的深情及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歌曲的旋律几乎一下子感染了所有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情绪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表现得很是兴奋热情,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有的学生甚至打着节拍跟着哼唱起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就有了学习这篇课文的很好的感情基础,学生在教学中积极思考,努力探究,不断提出问题并自己设法解决问题,不但实现了快乐教学,而且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二、配合朗诵,丰富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总有一些时代久远的作品,在学习这些文章时,由于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缺乏了解,学生的情感难以和作品产生共鸣。如果配上合适的音乐来学习,就能把学生带入文本设置的情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三峡》时,可配上古筝曲《高山流水》,古朴的语言,配上古色古香的音乐,使学生几乎忘记了古文的艰涩,忘记了学古文时的痛苦,悠悠一篇古文,在音乐的奏响中,像一幅幅渐渐展开的山水卷轴一般,那么清晰地投射到他们的心海,他们大声地朗读着、品味着,不觉吟哦起来,心神为之所动,竟然也学得轻松而美丽!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可配上《渔舟唱晚》;在教学《曹刿论战》和《唐雎不辱使命》时,可配上《十面埋伏》;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可配上萨克斯曲《送别》。这样,让音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古诗,攻克难点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因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距现在学生生活年代久远,社会背景复杂,多数情况下只能靠教者语言的描述来了解,这些情况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因为难度加大,学生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尤其是语文基础不好的同学。如果再加上教者空洞的肢解和说教,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不过,若能在教学古诗词时巧用音乐,教学效果又会如何呢?教学《君子于役》这首古诗时,只有让学生能够理解妻子思念丈夫的深情,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在那一时代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初中学生对这种感情能真正体会到位的并不多,为此,我在教学中播放周冰倩演唱的歌曲《真的好想你》,然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为诗中女子给远在他方服役的丈夫写一封家信。有了这样的情境,学生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