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 模块一分子与细胞
2年级: 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 第2章第3节
5学时数: 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核酸分为两大类;知道核酸的结构和主要生理功能;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能力目标: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细心、严谨、协作的精神;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包括两类核酸的名称和简称;两类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它对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是学习模块2中《基因的本质与基因的表达》的基础。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是:通过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识还是很肤浅的,没有深入到核酸物质结构的水平上,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实验及适当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加强直观教学,从感性认识入手,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4、设计思路:引入→利用“问题探讨”,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观察,得以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获得感性认识→观察图解,认识核酸的种类、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引入
5min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在美军围捕时故意改变面貌,例如留长须,但他在高科技面前没有侥幸!美国科研人员从疑似萨达姆人身上取得了口腔上皮细胞,获得DNA样本,并与原萨达姆DNA样本进行对比,证明是同一个人。
 
1 、DNA是什么物质呢?为什么DNA 能够提供嫌疑人的信息?
 
2 、你还能说出DNA 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入学习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回忆初中知识,结合其他途径,联系生活,思考、交流回答:
 
1 、DNA 是人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但同一个人的每个细胞中的DNA是相同的,因此,DNA 能够提供嫌疑人的信息。
 2 、DNA 鉴定技术还可以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如911遇难者、纹川地震遇难者的身份)。
 
 
 
 
 
 
 
 
 
 
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问题导学,
主动探究,
突破难点
20min
通过上面的讨论及对初中相关知识的回忆可知,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
 
提问:
1 、你知道生物体内的核酸有几种?它们在细胞中是如何分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