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1课“百家争鸣”和
思想儒家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孔子故里
曲阜孔庙
孔庙——杏坛
二、百家争鸣的代表 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儒家学派
(1)孔子
A、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7
材料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
归纳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②教育思想
主要贡献在于: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③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尚书》、《春秋》等。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小雅·鹿鸣之什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小雅·鸿雁之什
小雅·节南山之什
小雅·谷风之什
小雅·甫田之什
小雅·鱼藻之什
小雅·都人士之什
大雅·荡之什
大雅·文王之什
大雅·生民之什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周颂·清庙之什
周颂·臣工之什
商颂
鲁颂·駉之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