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边坡支护
编制
王旭杰
日期
2004-07-16
审核
胡纯
日期
2004-11-16
批准
孟浩
日期
2004-11-16
修订记录
日期
修订状态
修改内容
修改人
审核人
批准人
参加讨论认定人员:
吴才煌、张雪峰、唐正才、范宇、张国志、伍献忠、黄少武、蒋朝晖、王旭杰、张兴华、李守稳、彭茂云、曹秀萍、殷建勋、成刚、邓荣宣
边坡支护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万科深圳区域所有边坡支护工程设计与施工招投标及现场施工指导。
编制依据
除另有注明外,本工程须符合设计、图纸和相关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201-83);
《APPLICATION OF PRESCRIPTIVE MEASURES TO SLOPES AND RETAINING WALLS》(GEO REPORT )。
若承包商对以下要求有任何疑义,应立即向万科地产提出,由万科地产做最终决定,否则视为接受。
术语释义
岩土工程: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的利用处理或改良的科学技术。
建筑边坡:在建(构)筑物场地或其周边,由于建(构)筑物和市政工程开挖或填筑施工所形成的人工边坡和对建(构)筑物安全或稳定有影响的自然边坡。
边坡支护:为保证边坡及其环境的安全,对边坡采取的支挡、加固与防护措施。
永久边坡: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边坡。
临时边坡:使用年限不超过2年的边坡。
安全系数:为评价结构物和岩土体的稳定性所采用的力或力矩等物理量的破坏值与它们的计算值的比值。
稳定性分析: 对外荷载作用下地基岩土抵抗剪切破坏的稳定程度或对由于开挖和填方形成的土坡及自然斜坡的稳定性评价的计算和分析。
信息施工法: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和监测数据,对地质结论、设计参数进行验证,对施工安全性进行判断并及时修正施工方案的施工方法。
动态设计法:根据信息施工法和施工勘察反馈的资料,对地质结论、设计参数及设计方案进行再验证,如确认原设计条件有较大变化,及时补充、修改原设计的设计方法。
天然休止角:无粘性土松散或自然堆积时其坡面与水平面形成的最大夹角。
极限平衡法:分析岩体和土体稳定性时假定一破坏面,取破坏面内土体为脱离体计算出作用于脱离体上的力系达到静力平衡时所需的岩土的抗力或抗剪强度,与破坏面实际所能提供的岩土的抗力或抗剪强度相比较,以求得稳定性安全系数的方法;或根据所给定的安全系数求允许作用外荷载的方法。
坡率法:通过调整、控制边坡坡率和采取构造措施保证边坡稳定的边坡治理方法。
反压平台(反压马道):在土坡侧面延伸堆筑的、利用其重量产生的抵抗力矩增加堤坡整体稳定性的、有一定宽度和高度的土石台体。
漂石(块石):粒径大于200mm,以浑圆或棱角状为主,其含量超过总质量的50%,并且粒径大于60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75%的土。
卵石(碎石):粒径大于60mm,和小于或等于200mm,以浑圆或棱角状为主,其含量超过总质量50%,并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75%的土。
砾类土:粗粒土中粒径为2~60mm的砾粒含量多于50%的土。
砂类土:粗粒土中粒径为2~60mm的砾粒含量少于或等于50%的土。
粘性土:颗粒间具有粘聚力的土。
无粘性土:颗粒间不具有粘聚力的土。
基本规定
边坡类型划分
按岩性划分:(1)岩石边坡;(2)土质边坡;(3)土石混合边坡。
按成因划分:(1)自然边坡(古滑坡);(2)人工边坡。
按破坏后果划分:(1)一级边坡;(2)二级边坡;(3)三级边坡。边坡安全等级详见《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
边坡破坏类型与特征
边坡破坏类型与特征
破坏类型
图例
特征
滑坡
边坡部分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带),缓慢地、整体地向下移动。滑坡一般具有蠕动变形、滑动破坏和渐趋稳定三个阶段。有时也具有高速急剧移动现象。
滑塌
因开挖、填筑、堆载引起边坡滑动或塌落,一般较突然,粘性土类边坡有时也会表现出一个变形发展过程。
崩塌
整体岩土体脱离母体突然从较陡的斜坡上崩落翻转、跳跃堆落在坡脚。规模巨大时成为山崩,规模小时称为塌方。
剥落
边坡表层岩土长期遭受风化,在冲刷和重力作用下,岩土屑(块)不断沿边坡滚落堆积在坡脚。
边坡崩塌人命风险等级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