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
科室:神经外科
带教老师:
实习生:
病例:
患者闫海,男,48岁,于2013年8月20日下午7时30时,不慎摔倒致头部外伤1小时余,伤后短暂昏迷,醒后情况不能回忆,感头痛、头晕,有恶心无呕吐,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遂入我院就诊,急诊予头颅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收住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病史,患者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P73次/分,R20次/分,BP122/72mmHg。头部无畸形,左颞部一长约3cm头皮裂伤。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对光直接和间接反射均灵敏。患者神志朦胧,全身各脏器均正常,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初步诊断:
1、闭合性颅脑损伤(重)
2、脑挫伤
3、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创伤性硬膜外血肿
5、头皮裂伤
6、颅骨骨折
7、劲椎病
8、椎间盘突出
9、脑梗塞
10、肾功能不全
入院诊断:
1、闭合性颅脑损伤(重)
2、脑挫伤
3、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创伤性硬膜外血肿
5、颅骨骨折
6、劲椎病
7、椎间盘突出
8、脑梗塞
9、肾功能不全
一、概念
珠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是指各种病因导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自发性破裂,血液直接流入珠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SAH。
脑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继发性SAH。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先天性动脉瘤(最常见)、脑血管畸形、高
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病(moyamoya病)、感染性脑动脉炎、颅内肿
瘤、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病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
管壁薄弱
↓
血压骤升和饮酒
↓
血液
血管破裂→蛛网膜下腔
三、病理
颅内容物增加致颅内压增高
血液刺激脑膜致剧烈头痛和脑膜刺激征
血液刺激丘脑下部和脑干致高血压和心
律紊乱
血细胞分解释放5-羟色胺及内皮素和缓
激肽等致脑动脉痉挛甚至脑梗死
四、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
可见于各年龄组;
多有明显诱因而无前驱症状;
剧烈头痛及呕吐和脑膜刺激征阳性;
眼底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和血性CSF;
发病后2-3天低到高热。
四、临床表现
并发症-再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命性并发症。
出血破裂口修复尚未完好而诱因存在;
多见于起病4W内且尤以第2W最多;
症状和体征又复出现或加重;
CT和CSF检查提示新的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