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突破,零的突破.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突破,零的突破.doc

上传人:好好用的文档 2017/11/15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突破,零的突破.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突破,零的突破

人物档案〉〉
宋宝安,男,汉族,45岁,湖南人。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员、博士,贵州大学农药学博士点负责人,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绿色农药和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专业人才奖获得者,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

从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这个宋宝安教授别样的“家”建立、成长、发展的历程,贵州大学、乃至贵州科技教育事业在30年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足迹清晰可见。正是因为教育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贡献,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得以不断夯实。

1977年8月3日,北京。全国科学教育工作会议正式拉开序幕。会议由邓小平亲自主持。会议第3天,讨论的话题转向高校招生。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向邓小平力陈已持续了
7年的“推荐录取”招生方式存在弊端,希望能尽快恢复高考。其他与会者纷纷阐述恢复高考的重要性。此时,高考被中断已整整10年!
70天后,国务院正式批准教育部,宣布1977年立即恢复高考。
两年后的1979年,宋宝安如期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从湖南来到了贵州大学,成了一名“贵州人”。从此,宋宝安便与贵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陆续在贵州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两个“家”。
2008年1月2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等领导同志,来到了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宋宝安教授别样的“家”,代表省委、省政府看望了宋宝安教授,并高度评价了他和他的团队一直以来为贵州的教育和科研所作出的贡献。
至此,宋宝安教授已客居贵州近30年,这也是他见证贵州科技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不断跨越的***30年。2008年初冬,本刊记者来到了宋宝安教授别样的“家”。尽管由于他出国考察不巧未能谋面,但仍然从他的同事口中,倾听到很多他和他们的“家”的故事……

“家”之建立:宋宝安教授成就事业的经历,紧紧扣着贵州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
“精细化中心,也就是我们这个‘家’,是1995年成立的,它与宋宝安教授初到贵大,整整相距了16年。16年,要是个孩子,也该长大了。”宋宝安教授的同事、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杨松幽默了一下,向记者娓娓道来。
1979年,16岁的湖南小伙宋宝安还有些许稚气。在贵州大学,他如饥似渴地徜徉于化学的科学殿堂里,享受着教育新阳光的沐浴。这一年,恰是贵州召开“文革”后全省首次教育工作会议后的第1年。那时,贵州教育秩序已逐步恢复正常,走进了新的发展时代。
4年后,宋宝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贵州大学化学系,并拿到了理学学士学位。杨松说:“那一年,宋教授刚满20岁,贵州的高校毕业生并不多,但他们都是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后的直接受益者。”“但由于‘文革’遗患对教育的桎梏,最初几年,贵州教育发展步伐始终迈不大。”同是毕业于1983年的教师刘毅,对恢复高考甚是心存感激,但也略觉遗憾。
1985年夏天,贵州省委、省政府将全省分管教育的党政领导和教育局长召集在一起,对贵州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客观分析。与会者认为,有的领导把发展教育当作“软任务”,存在“一任官”思想,认为教育周期长,不能吹糠见米,从而不把发展教育提上日程,以致全省普遍存在站得不高、看得不远、轻视教育的状况。

时任省委书记胡***在会上讲话并宣布,省委、省政府带头,马上为发展教育事业办9件实事:每年教师节和春节,各级党政领导都要对教师进行慰问;省政府对有30年教龄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省财政每年增拨2000万元专款补助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每年划出100万专款,用于输送优秀人才出国留学或进修等。
当年10月,贵州省又发布了《关于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展教育、开发智力,是振兴经济、富民兴黔的根本大计!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改正轻视教育、轻视知识的观点,把发展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
此后,“科教兴黔”口号逐渐深入人心,各地也纷纷提出“科教兴区”、“科教兴县”等口号,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科教兴黔”被提到议事日程,贵州的学子们也有了更多的学****机会。
大学毕业3年后,宋宝安获得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精细化工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并于
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3年12月,宋宝安又获得南京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用他同事的话说:“宋教授跟进了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也让这个‘家’跟上了速度。”

作为中心主要创建人,宋宝安教授最先担任了副主任(主持工作),两年后,他升任主任,成了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名副其实的“家长”,从此带领他的科研团队负重前行。
“那时候,在学校搞科研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尽管1978年已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但由于贵州的特殊省情,宋教授当初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