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冥钱流行述略
本文所说的钱指冥钱,又称寓钱、冥币、冥钞、冥镪、冥纸、神纸等,因其大多用楮皮纸制成,又称楮钱、楮币、楮镪等。又有用箔纸制成的金银元宝之类,谓之纸箔。
纸钱的前身是瘗钱。瘗钱即陪葬的钱,至迟在汉代就已出现。《汉书?张汤传》载:“会有人盗发孝文园瘗钱。”
古人之所以埋钱烧纸钱,是相信人死之后在阴间同样需要钱财,这样做是为了供死者所用。所以纸钱又称冥钱、冥币,也就是阴曹地府使用的货币。
纸钱起于何时,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作了考证,认为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依据一是《法苑珠林》称“纸钱起于殷长史”;二是《杜诗辨证》称纸钱起源于南朝齐东昏侯;三是《封氏闻见录》称“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封氏闻见录》与《法苑珠林》均成书于唐初,作者距六朝未远,所见所闻当有所据,所言较为可信。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曾出土有东晋十六国时期纸鞋、纸靴、纸帽、纸棺等纸明器,可佐证纸钱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历代纸钱的盛行,从诗词即可略见一斑。唐李贺《神弦》“纸钱塞率鸣旋风”,张籍《北邙行》“寒食家家送纸钱”,宋王安石《思王逢原三首》“树枝零落纸钱飞”,苏轼《与郭生游寒溪》“风吹旷野纸钱飞”。
从地域上看,大概自中原、江南以至边塞,各地皆有此俗。
华北、中原、江南等地自不必多言,各地的地方志多有描述。西北、东北、岭南、西南等地的少数民族也有供奉纸钱的习俗。《宋史?礼志》载契丹使者为其皇后祭葬,也焚纸马。《奉天通志》说:“满人丧制……则备香楮祭品,合家或邀至亲至坟前敬奠。”《黑龙江志稿》说:“蒙古部落……停柩三五日不等,焚香奠酒,烧纸?。”《广西通志》说,壮族于殡途中“施钱”(撒纸钱);侗族“在棺内铺数层纸钱”;苗族、仫佬族老人气绝烧“落气纸”;毛南族,人死后,孝子要手执纸钱到井边“买水”浴尸。《全县志》说瑶族祭祖“挂纸钱于墓四周”,“焚纸钱于墓前”。湖南《凤凰厅志》说苗族丧礼“剪白纸作标钱悬挂于死者棺首”。《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说:“每年正月十五在祖先坟上烧纸钱。”《畲族社会历史调查》说,“备办祭品纸钱至丧宅吊唁,下葬时要放纸钱”。
从社会阶层上看,自皇室到富家大室再到平民百姓,丧葬祭祀皆用纸钱。
《封氏闻见录》称“纸钱魏晋以来已有之,今自王公至士庶无不用之”。可见纸钱在唐代已普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宋代《邵氏闻见录》说宋仁宗死时,洛阳“纸烟蔽空……乞丐者与小儿皆焚纸钱”。明代《剪胜野闻》说徐达“未几告薨。亟告帝(朱元璋),帝蓬跣担纸钱道哭”。这说明即便是尊贵如皇家,丧葬祭祀也用纸钱。
从节令时间上看,元旦、清明、端午、中元、除夕等几乎所有岁时祭祀和先祖生辰忌日皆奉纸钱。
在岁时祭祀中,奉纸钱最普遍的是清明节和中元节。清明节自古便有祭祖的风俗,家家户户上坟扫墓,焚烧纸钱。《坚瓠集》曰:“吴中于清明前,子女长幼持牲、醴、楮钱,祭扫坟墓。纸灰满谷,哭声哀戚。”《帝京景物略》说:“三月清明白,男女扫墓,担提尊盒,轿马后挂楮锭,灿灿然满道也。”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俗称鬼节,各地均有祭祖祀鬼的习俗。《东京梦华录》曰:“中元,卖冥器、彩衣,以竹砍三脚如灯窝状,亦谓之‘盂兰盆’,挂冥钱、衣服在上焚之。”《老学庵笔记》:“故都残暑,不过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