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doc

格式:doc   大小:62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buhouhui915 2017/11/24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
摘要:口蹄疫是世界性重大动物疫病之一。接种疫苗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研制高质量、安全有效的疫苗,不但是决定疫苗免疫效果的关键,也是成功预防、控制直至最终消灭口蹄疫的先决条件。目前,除传统疫苗仍然在口蹄疫防控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外,国内外诸如亚单位疫苗、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合成肽疫苗、可饲疫苗和多表位疫苗等的研究和探索已全面展开,有望为口蹄疫的有效防控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口蹄疫;疫苗;进展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FMD病毒(FMDV)引起的牛、羊、猪等偶蹄动物发生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0IE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之首。口蹄疫的平均致死率仅为1%,但是被感染动物会100%发病,且传播效力极高,使实际畜产量锐减。根据0IE规定,一旦暴发FMD,所有感染和接触的动物都必需宰杀并销毁尸体。目前,除大洋洲和北美,口蹄疫已侵袭过所有大陆。2001年英国暴发口蹄疫损失约90亿英镑,绵羊是此病的有力传播者;我国部分地区于2005年及2009年分别暴发Asia I型和A型FMD,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危害奶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相关产品的对外贸易。FMD是由FMDV引起的,其基因组是一条单股正链RNA,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是在发现烟草花叶病毒后发现的第一个脊椎动物病毒。FMDV分为O、A、C、Asia 1、SATl、SAT2和SAT3共7个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目前,大多数流行口蹄疫的国家采取以常规疫苗免疫为主的措施预防口蹄疫。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FMDV新型疫苗不断涌现。本文综述了口蹄疫常规疫苗和新型疫苗的现状,并对口蹄疫疫苗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1 常规疫苗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口蹄疫病毒丧失感染力而保留抗原性,再添加佐剂后制成的。1925年Belin首次用甲醛灭活牛舌皮组织病料制成了灭活疫苗;1934年Schmidt发现了能增强灭活苗免疫效力的氢氧化铝胶佐剂,使免疫效果日趋完善。1938--1962年口蹄疫疫苗主要由动物组织生产病毒抗原,经甲醛灭活,氢氧化铝胶吸附制成。自1962年至今,BHK--21细胞已成为制备口蹄疫疫苗病毒抗原的理想细胞培养系,广泛应用于口蹄疫疫苗生产。1965年Telling和Elsworth用发酵罐大量生产悬浮细胞来生产病毒抗原,现在几乎所有的口蹄疫灭活苗都以这种方法生产,但有研究证明甲醛在抗原的灭活中有活毒的残留,因此广泛应用二乙烯亚胺作为灭活剂。目前,世界上主要应用灭活苗来实现对口蹄疫的防制,除了灭火的单价苗之外,灭活二价苗也早已出现,张永光、王永录等已研制成功的牛口蹄疫O型A型双价灭活疫,在预防牛口蹄疫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弱毒疫苗
由于口蹄疫的广泛流行以及防疫上的大规模需要,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口蹄疫弱毒疫苗的研究。目前仍在应用的有鼠化、兔化、鸡胚化及组织培养细胞驯化弱毒疫苗等几种。1937年Negel 将病毒接种于成年鼠脑内,证明病毒毒力可以被致弱。1948年Fraub 和Schneider 将豚鼠毒转接于鸡胚,获减毒毒株。Gillespic(1954)和Komorov(1957)将牛源毒适应于鸡胚和1日龄雏鸡,曾发表致弱毒株的初步应用报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