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对胆红素的再认识--从结构到功能
内容提要
胆红素的新分类法及δ胆红素
胆红素检测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对胆红素功能的新认识
胆红素研究历史
1942 年,德国化学家Hans Fisher 首次报道了胆红素的化学结构,他对胆红素前体-血胆红素的全合成研究工作使他在1930 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胆红素的来源和生成部位
来源:一切含血红素的血色蛋白,如血红蛋白、细胞色素和肌红蛋白
生成部位:
主要(70%-80%):衰老的红细胞在肝脏、脾脏和骨髓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次要(10%-15%):肝内血色蛋白如P450、B5过氧化氢酶的分解和脾脏、骨髓内未成熟红细胞的分解,亦称旁路胆红素
胆红素的传统分类法
直接反应胆红素(direct-reacting bilirubin)
能在水溶液中与重氮磺胺酸直接起反应
间接反应胆红素(indirect-reacting bilirubin)
需要诸如乙醇、甲醇、咖啡因、安息香酸钠等促进剂才能与其他试剂反应
血清胆红素的最新分类法
α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游离胆红素
unconjugated bilirubin,Bu
β胆红素/ 一元葡糖苷酸胆红素monoglucuronide bilirubin,mBc
γ胆红素/二元葡糖苷酸胆红素
diglucuronide bilirubin,dBc
δ胆红素/与白蛋白的配合物(共价结合)/胆蛋白
Albumin-plex,B δ
※与胆绿素的四种异构体非对应关系:胆红素-Ⅸα,胆绿素-Ⅸβ,胆绿素-Ⅸγ和胆绿素-Ⅸδ
胆红素线状结构
胆红素的X线衍射结构
(即顺式或Z 型结构)
未结合胆红素的结构
光照对胆红素结构的影响
胆红素经400~500nm 波长的蓝光(绿光) 照射后,内侧氢键断开,其1 个或2 个吡咯环旋转180°,形成3 种E 构型的异构体,具有水溶性,可从胆汁直接排泻
形成不可逆的环形化合物(环胆红素) ,清除很快,T1/ 2为2 h ,是新生儿黄疸病人光疗后,在十二指肠和尿中排出的主要胆色素
形成几种水溶性的无色产物,产生慢,量小
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的分子基础
双葡萄糖醛酸酯占85-90%
单葡萄糖醛酸酯占10-15%
结合胆红素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