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我国汽车产业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国汽车产业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doc

上传人:管理资源吧 2011/8/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国汽车产业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国汽车产业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2-01-25
一部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国汽车产业政府管理体制演变的历史。通过对新中国汽车产业政府管理体制的轨迹追溯与经验总结,消除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健康成长中的制度性障碍,这对于今后一个时期的汽车产业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1956年中国生产出第一辆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以来,我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6~1965年),即“工业托拉斯”与集中生产阶段。1964年国家成立了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成为当时全国13个公司(“工业托拉斯”)之一,行使“政企合一”式的行业管理职能,管理手段包括了生产经营计划、项目投资、物资分配、人事管理等等。
第二阶段(1966~1980年),即分散布局与条块分割的初步形成阶段。全国26个省区市和10多个部门建立了汽车总装厂,有的省份多达8~9个汽车总装厂。这一时期是新增汽车企业最快最多的时期(见表1)。汽车行业管理职能由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总局行使。投资决策权和计划权分散到各个地方和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最终形成。
表1 历年按产品分的生产企业数单位:个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1983年,第139~140页。
第三阶段(1981~1987年),即中汽公司的成立与“三级管理”体制的形成阶段。1981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简称中汽公司),实行总公司化的行业管理模式,中汽公司负责行业规划与计划编制、项目审批、技术引进等,同时负责管理7个联营公司和13个直属企业。
第四阶段(1987~1992年),即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的短暂探索和中汽总公司的回归阶段。1987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简称“中汽联”),取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由机电部归口管理。行业管理开始由计划编制和项目审批向放权搞活、协调服务方向转变。由于中汽联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1990年2月23日,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中汽总公司),机电部授予其全行业管理职能。管理手段仍然以项目审批和下发文件为主。
第五阶段(1993年至今),即政企职能分离模式的最终确立阶段。1993年,国务院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将原授权给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汽车行业管理职能收归新组建的机械工业部,中汽总公司成为具有控股公司性质的经济实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挂靠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部于当年12月组建成立了汽车工业司,行使汽车行业管理职能。1998年国务院实行机构改革,将原机械工业部撤销,组建国家机械工业局,行使全国汽车行业宏观管理职能。2001年2月,机械工业局撤销,汽车行业的宏观管理职能并入国家经贸委有关司局。
总体上讲,迄今为止的我国汽车产业管理体制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以管理效果衡量,它并不成功,主要表现在:
第一,尽管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汽车工业经济指标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距离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还有很大差距。汽车工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当有限,特别是当我国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困境时,无法从汽车工业这里找到突破口;汽车工业对于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也不显著,国内主要汽车厂的技术、设备、甚至原材料(如车身钢板),很大一部分还要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