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0
文档名称:

生存--企业生存讲议.doc

格式:doc   页数:1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生存--企业生存讲议.doc

上传人:管理资源吧 2011/8/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存--企业生存讲议.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生存
张建华
目录
前言 3
序一企业生存是理论,更是实践 3
序二我们需要补课 4
生存超于一切 5
第一章繁荣时代:我们的机会 7
引言 7
中国企业元年 10
中国制造 12
文化的制造需要物质基础 15
第二章适应生存 16
引言 16
“第四种理论” 18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22
“什么温度可以孵出小鸡?” 24
第三章泛家族制 26
引言 26
企业组织制度 27
家族与家族企业 29
建立泛家族制度 34
第四章企业领袖 42
引言 42
企业领袖 44
历史 47
企业家与企业领袖 49
企业家精神 51
宽容企业家 57
第五章使命崇拜 60
引言 60
企业使命 62
企业“DNA” 64
使命与民族意识 66
第六章建立灯塔 70
引言 70
“共同目标” 71
建立灯塔 73
眼光决定目标 75
第七章宽容失败 78
引言 78
宽容失败 79
从零开始——归零心态 85
警惕组织“失败综合症” 86
第八章日新又新 88
引言 88
每日进步1% 89
不断改进 92
关注细节 94
第九章尊重个人 95
引言 95
个人 96
沟通、激励 100
尊重富人 104
第十章追求品质 105
引言 105
品质是什么 105
追求品质 116
跋:在过程中寻找答案 118
前言
序一企业生存是理论,更是实践
     胡泳
     在我们多少有些喧嚣与躁动的企业管理理论书籍中,大量充斥着的是舶来品,少有“原创”,也就是缺少对我们自己企业的深刻理解与总结。这与中国企业发展的现状很不协调。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解,同样没有理论作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呼唤“理论的原创。”《生存——繁荣时代的企业管理实践》是本具有对中国自己企业进行“原创”性理论探讨的书。
     我和建华兄的相识与相知,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个共同的追求,借用他这本书宗旨之一,我们为一个“共同使命”而激动:剔除“伪问题”,找寻中国企业管理的“真问题”。
     就本书而言,建华兄以一己雄辩,回答了他心目中的“真问题”:企业为什么生存,如何才能生存,怎样才能生存得更美好。对这样定义的“真问题”,或许会有许多人不以为然,因为生存问题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并不高深,也不玄妙,似乎上升不到哲学层面,因而也就不值得费尽心力去解答。为了廓清人们头脑中并不罕见的此种谬误,请容我先引述一段先贤庄子的寓言。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 ’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一条鲋鱼在困境中认识到,没有了生存保障,就永远也不会再有驰骋于东海的机会。关键时刻它所需求的只是“斗升之水”,而不管西江的水如何浩浩汤汤。今天的中国企业又何尝不像寓言中的“涸辙之鲋”,失其常与,无所居处。当它们试图寻找良方以摆脱困境时,渴盼的不是高头讲章,而是合乎实际、便于应用的原则和方法。所以,我以为,建华兄的这部著作,最大的益处在于它为中国企业送来了“斗升之水”,作者自己则把他的努力称为“寻找第四种理论”。我们不缺从西方引进的企业管理潮流与时尚,不缺高深的管理工具与教科书上的手段,不缺对一个个企业案例的新闻式描述,但确实缺少一套适合中国企业、能在中国企业成长的道路上起指导作用的理论和方法。换言之,必须对中国企业进行长期实际的追踪和深入具体的分析,再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书中的一些有独创性的论述,如一致性企业组织、泛家族制等等,无不映射着作者这方面的苦功。
     作者所图者大,但所入者小,全书紧紧扣住“生存”二字,始终在宣讲一个不易的道理:对一个组织来讲,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了。我体会,生存对中国企业之所以格外重要,原因有三:第一,中国企业的生存较之西方更为不易。在西方,长期的商业积累和残酷的竞争磨炼,使市场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企业家、每一家企业中,而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还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中国的企业和外国大型公司相比,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但当前最主要的差距是什么?就是缺乏对市场规律的深刻了解,以至无法根据这一点来确定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无法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无法形成相应的企业文化和激励方式。外国企业长期在市场中运作,耳濡目染,已经本能地掌握了这种规律,而中国则仍然缺乏市场经济的基本环境。对此,柳传志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环境对办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