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动手操作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我见
历史是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的观念也要不断地更新。首先教师不仅仅是传承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而是要培养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如果我们的教学任务只限于教给学生课本上现有的固定的知识,而不求探索创新,那么,社会将会停止发展,停止前进。
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要从娃娃抓起,要给孩子创造适于创新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在操作实践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发现。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敢于挑战当时的物理学权威亚里士多德,从而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顶着被教会信徒的沉重打击提出了“日心说”的天文学理论,因而拓展了人类的视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进步都是对已有知识的否定或拓展。目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正是缺乏创新教育,或者说创新教育还只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穿着“素质教育”的新鞋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有资料表明:美国的小学四年级学生中,如果有人能脱口说出5乘8等于40,人们会恭为他为天才。然而这在我国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就已经烂熟于心了;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体现出动手能力差、开拓创新能力不强、思维不够活跃等特点,更加体现我国教育的缺陷。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现就教学中的动手操作与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的理解与体会谈谈浅见。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快乐而梦幻的童年,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很有限,限制了思维的延展。对周围新事物的认知渴求和探索之心却非常之强烈。然而数学课本上更多的只是提供一些数学符号,很难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这样,学生学起来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不易搞懂。另外,儿童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没有了动手操作的直接感观,很难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如果能以游戏的教学形式代替枯燥乏味的课堂,那将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将很好地落实教学新理念中的“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学习的目的。
譬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时,面和棱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我提前一天安排学生去准备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灯笼的材料,同学们一听要做灯笼兴致特别地高,都愿意积极地参加。第二天同学们把准备好的材料带到了课堂。我没有按照常规教学方式讲解教学内容,而是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合作完成灯笼的制作,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指名汇报交流结果,教师适时诱导、得出结论。板书:长方体有12条棱,可分为三组,分别代表长、宽、高的各有四条。正方体共有12条棱,而且每条棱都相等。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拆纸盒,同学们将课前准备好的纸盒拆开,并把粘接处剪掉,然后摆放在课桌上。比较每一块的大小,把大小相等的纸片放在一起,完了以后,同学之间比一比,拆下来的纸片的形状和大小、数量的多少等,并做好记录。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小组合作把刚拆下来的纸盒重新拼合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在这一拆一拼的过程中,同学们很容易就学到了该学的知识:长方体有六个面,而且六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相对的
两个面面积相等;正方体也有六个面,而且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然后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形成知识。整个过程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