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感悟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
【摘要】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过程,是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定向引导,合理组织,促进学生感观认识的升华,形成理性认识和数学技能,从而发展实践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实践;情境;兴趣;引导;升华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氟赖凳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数学意识,形成数学技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实践活动是通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过程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课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实践、分析和研究问题,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实践而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巩固并升华已学的数学知识。对于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对于孩子来说大部分内容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胜、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尽可能做到方法要
“活”,组织形式能“动”,在活动课之前给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觉得很有乐趣,十分向往参与,才能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数学实践与探究之中,从而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于是我设计一段课前导语:“同学们,校长听说咱班学生数学能力很强,今天就交给咱们班级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让我们把学校的占地面积准确地测量出来,只给一节课的时间,用皮尺分组测量,一定要准确数字。咱们能完成任务吗?有信心吗?……”同学们马上欢呼雀跃、兴致勃勃。
二、教师在课前和活动开始应做好活动定向的引导
在设计一节数学活动课之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也就是必须明确学生通过活动,应达到教学目标的哪一项以及哪一级水平。设计教学时就要紧紧围绕该目标,使活动的针对性强,内容集中,以便于组织教学,使较多的学生达到这一节课的学习要求。如在这节测量活动中要通过学生目测、步测和利用皮尺实际测量,再计算面积的过程,来升华学生对长度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实践能力。所以在活动中必须明确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先目测再步测,再利用皮尺实际测量,这三步哪个都不能省略,必须都要进行。测量后通过公式计算出以平方米为单位的占地面积,最后合多少公顷。组长监督每个学生都要操作并记好自己的目测、步测和实测的结果。分组时注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均匀,并轮流测量不同位置的长和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皮尺的使用。完成学校占地面积的测量之后,对照自己的目测数据进行反思,找出差距。接着再安排自行完成篮球场地的目测、步测和实测练习。最后评出目测优胜小组和个人。
三、教师在活动进行中要适时地加以组织、点拨和指导
虽然教师在一开始就做了活动定向的引导和具体要求,但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仍有可能会偏离教学的目标或活动进行的不那么顺利,甚至发生进行不下去的情况。这些都要事先做出充分的估量和预测,在心中备好妥善应对的措施和办法。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