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南昌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王阳明《大学问》研究
姓名:熊兰花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哲学
指导教师:杨柱才
20120607
摘要《大学》作为儒学经典,对王阳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可以说,阳明一生都是在对《大学》进行解悟与体证。王阳明早年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非常重视《大学》的“格物”问题。经龙场悟道之后,大悟圣门“格物致知”之旨,从此开始探寻与朱子学说完全不同的哲学进向。晚年思想更为成熟,提出了致良知宗旨,并把“万物一体拍钣肫洹傲贾!彼到岷掀鹄蹿故《大学》,于是便有了《大学问》的问世。本文主要以《大学问》为切入点,首先了解其成书的具体过程;其次详细阐述《大学问》的主要思想;最后与朱熹《大学章旬》进行对比,探讨二人对《大学》解释的差异。关键词:明德;亲民;格物;致知;良知;致良知
甒眞—·琣,,—’.琖..狢畂筧瑆.’琱瓵,琱,瓾‘‘...篿;;籭籺·’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刖再死于明世宗嘉靖七年,谥号文成。祖籍为浙江余姚,到其父亲才迁居至山阴。他曾在家乡附近距越城不远的阳明洞结庐,修学讲论,故自号阳明子,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开创了一套有自己独特特色的思想体系,一般被后人称作为阳明心学或是阳明学。他被视为明代“心学运动”的代表人物,心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哲学史上,尤其是在宋明理学的发展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他的心学思想摆脱了程朱学派经院习气的束缚,充满着生命力和活力,相当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对后世的哲学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哲学家,他必然有一定的哲学沉思,如“龙场悟道”之类,但他的这些沉思并不是在安逸的书斋中完成的,更多的是以其“居夷处困、动心忍性”的人生磨难为背景的。从其早年对哲学问题的启蒙到晚年的哲学总结,阳明的哲学历程都是和他的人生旅程融合在一起的。阳明出生于名门望族,六世祖王刚出任过兵部郎中,之后提升为广东参议,因苗民起事而死于增城,朝廷特为其建祠以示表彰。先祖的忠烈节义让阳明感到自豪,对其有一定的影响。相对于六世祖,祖父王伦对其影响更深,他精通经史,尤其是《礼仪》、《左传》、《史记》,且为人淡泊名利,豁达洒落。阳明从小就跟随其祖父,所以其祖父的经史修养和豁达的胸襟,无疑是阳明成长的重要背景。父亲王华白幼好学,苦读圣学,谨守圣门,为人醇厚又至孝。正是父亲的这种品格和气质,潜移默化地对阳明早期思想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阳明从小就悟性很高,早年就有着过人的文学天赋,对祖父平日所诵读之书能够听而默记。阳明在岁那年,随祖父北上进京,途经金山寺,在随祖父参加的宴会上作了金山寺诗:“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㈨在座宾客大为惊讶,令他再作蔽月山房诗,阳明随即应日:“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①《年谱一》,《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卷三十三,第页。
理学。所以阳明“遍求考亭遗书读之”,④对朱熹的格物穷理之说深信不疑。所小月更阔。”④我们都知道,自宋儒提出“圣人可学而至墓鄣阋岳矗笔钡亩潦槿司把成圣成贤作为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阳明白少年时亦立下了这样的宏图大志。阳明岁入师塾,开始接受系统的入学教育。他曾向塾师提出“何为第一等事”的问题,塾师答以“惟读书登第耳’’。但阳明对这一答复不以为然,认为读书学圣成贤才是人生的第一等大事,他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②此可视为阳明对哲学问题的启蒙,而其后思想的发展都可视为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和探索。婚后第二年,阳明携夫人返归余姚,途径广信窠魃先,专程拜访了娄亮。娄亮向阳明讲明所应该学的,即宋儒的为学方法裎,并告诉他圣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成就的。娄亮的这种对成圣的肯定,与阳明少年时对第一等事的追问相契合,所以阳明非常认同。关于阳明拜访娄亮一事,《年谱》这样记载道:“是年先生始慕圣学。崛衔Q裘鞔诱庖荒瓴攀寄绞パЭ赡芪幢刈确,但这一年在阳明思想演变历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娄亮授阳明以“宋儒格物之学”,这使得阳明对宋学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朱熹以他身体力行,便发生了格竹事件和对朱熹循序至精的读书方法的探寻思考,但都未能解决“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也的矛盾,至此对朱子哲学产生了怀疑,为其与朱子哲学决裂和心学体系的开创提供了契机。为解除疑虑,阳明开始对人生“第一等事卸嘞蚨鹊奶窖啊K纳媪面非常广,对宋儒格物之学、兵家兵法、诗文辞章、佛老之学等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对人生体悟的加深,他渐渐明白钻研辞章、兵法、佛老之学等会偏离对“第一等事”的追求,最终“归本儒学棺魑!暗谝坏仁隆钡奈Q成圣追求获得了更自觉的定位。阳明归本儒学的开端和标志是“龙场悟道:胫问迥虻米宦官刘瑾,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