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谈谈语文课程情感育人的功能-大学语文论文
谈谈语文课程情感育人的功能
○刘春望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陶冶和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美好、高尚的情感,是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
[ 关键词 ]语文课程;情感育人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1-0147-02
一、情感性是语文教学中独有的因素
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情感性,情感性这一特征,把语文与自然科学、其它社会科学区别开来。语文教学活动是在审视语言和文学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是在体验语言与文学所蕴涵的丰富、神秘、美妙的情感。
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其要求就是不仅智商要高,情商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如果情商低下,智商也不可能很高。情商不高的人,从事任何工作都缺乏情感的内驱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激情。这种人知识贫乏,思想简单,情感苍白,也就不可能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语文情感育人的功能正好弥补了其它课程在此处的空缺,其作用是其它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知识就是力量”,同样情感也是力量;这种力量的强大程度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它可以激发和推动人为着某种目标去行动,去奋斗,甚至于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革命导师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所以,情感又是一种能够反过来给予社会实践以巨大的推动作用的精神力量。因此,语文课程就要挖掘、激发这种无形、无穷的力量,发挥其情感育人的独特功能。
二、把握情感的内涵和外延是发挥情感育人功能的切入点
情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符合则产生满意、愉快的体验;反之则产生不满意、不愉快的体验。满意与否是我们能直接体验的,为人所特有。情感可以归结为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
道德情感: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是否符合社会道德价值而产生的情绪体验。符合道德行为准则,就会有满意、愉快、心安理得的体验;反之则愤怒、厌恶、羞愧。从内容上讲,有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荣誉感、事业感等。
理智情感:理智情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同能否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相联系。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力求认识事物的求知欲,遇到与规律相矛盾的事物而产生的疑惑或惊讶,解决了问题或有新发现时的喜悦,以及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偏见、谬误的鄙视、憎恨。理智情感是认识、改造世界的动力。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即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和现象的一种体验和态度。符合人类进步,寄托人类美好理想,能使人得到愉悦、启迪,并有助于促进人们奋发向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及艺术作品都会使人产生审美情感。审美情感主要来源于艺术,审美情感蕴涵并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人的情感有社会意义,语文课程情感育人的功能就是要体现其社会意义,陶冶,培养、激发人的健康、纯洁、美好、高尚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种情感不是截然割裂,互不关联的,它们常常融通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同时产生心理效应,实现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的功效,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的育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