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文档名称:

语文试卷讲评课.ppt

格式:ppt   大小:2,917KB   页数:4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语文试卷讲评课.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1/18 文件大小:2.8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语文试卷讲评课.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语文试卷讲评课
第1页,本讲稿共44页
成绩分析(满分120)
班级
参考人数
平均分
优 秀
人数 率
及 格
人数 率
最高分
最低 分
293班
55
89
22 40℅
海燕》这篇文章所要歌颂的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
写海鸥、海鸭、企鹅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的勇敢。

答题思路:
通过( )与( )的对比,突出 ( )的 ( )。
第22页,本讲稿共44页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有密切关联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
第23页,本讲稿共44页
课文《爱莲说》中, “菊”和“莲”构成了 关系; “莲”和“牡丹”构成了 关系。
作用:通过(非主体事物 )的衬托,突出 (主体事物)的 ( )。
正衬
反衬
正衬 vs 反衬
第24页,本讲稿共44页
3.伏笔、照应
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第25页,本讲稿共44页
B、照应
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第26页,本讲稿共44页

“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之分。
第27页,本讲稿共44页
“欲扬先抑”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欲扬,于是就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就先抑,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
再如《白杨礼赞》他没有婆娑的姿态......

第28页,本讲稿共44页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象征的手法常常着眼于全文。
第29页,本讲稿共44页

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
第30页,本讲稿共44页
6.托物言志
即作者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如《爱莲说》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如《陋室铭》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第31页,本讲稿共44页

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春》
第32页,本讲稿共44页
8、设置悬念
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悬念的主要作用使文章情节发展一波三折,更吸引读者。
例如《孔乙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第33页,本讲稿共44页
9.动静结合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更加显示出山林的幽静。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缨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以闹衬静,更加显示出山林的幽静。《与朱元思书》
第34页,本讲稿共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