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来曲唑促排卵相关问题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生殖医学科
目录
CONTENTS
01
基础知识回顾
LE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
LE作用机制
03
02
04
LE用法
LE促排特点
05
06
LE在IVF中的应用
LE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07
促排卵的适应症:
有生育要求但持续性无排卵和稀发排卵(排卵障碍)的不孕患者
黄体功能不足
配合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时
不明原因不孕症
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等。
一、基础知识回顾----
一、基础知识回顾
1. 排卵障碍三型
WHO I 型:病变在下丘脑或垂体,表现为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低落,FSH、LH水平低下。
WHO II 型:表现为内源性FSH、LH水平接近正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WHO III 型:卵巢功能衰竭,表现为FSH、LH水平升高,雌激素水平低落。
一、基础知识回顾---常规口服促排卵物
2. 促排卵技术的机理基于卵子发生、卵泡生成的基本理论。主要依赖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负反馈的正常调节且卵巢存在功能。
WHO II 型排卵障碍者是应用此类促排卵药物的最佳适应症;
而WHO I 型、III 型排卵障碍者应用此类药物无效。
一、基础知识回顾
3. CC促排卵机理:通过与雌激素竞争受体,抑制雌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增加FSH和LH 的释放,促进卵泡的生长发育。
一、基础知识回顾
4. CC缺点:
占据雌激素受体,可出现低雌激素副反应(如潮热、头痛),局部可出现宫颈黏液黏稠,子宫内膜薄等抗雌激素的作用;
约15%~40%抵抗[1]。
因CC占据雌激素受体,雌激素负反馈作用减弱,FSH持续增多,多胎率显著增高(5–8%)[2]。
[2] Brown J, Farquhar C. Clomiphene and other antioestrogens for ovulation induction in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6,12:CD002249.
[3] Legro RS, Barnhart HX, Schlaff WD, et al. Clomiphene, metformin, or both for infertility in th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 N Engl J Med 2007; 356:551–566.
二、LE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
关于LE促排卵的动物实验于1996年开始
LE 为第三代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
P450芳香化酶(aromatase cytochrome P450,P450arom )是雌激素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可分别将雄烯二酮和睾酮转化为雌酮和雌二醇;
LE与P450arom中的亚铁血红素中的铁原子可逆性结合,从而可逆地抑制该酶的活性,选择性抑制雌激素生物合成,而不影响其他甾体激素的生物合成。
2000年开始LE作为促排卵药物被正式应用于临床,目前LE已广泛用于PCOS患者促排卵治疗
二、LE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
二、LE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
%,口服给药迅速吸收,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为1小时,并广泛到达全身各组织;
血清蛋白结合率为60%;
半衰期45小时左右(30-60小时),首先经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随即经肾脏排出,可快速从体内清除;
应用LE 1 mg/ d~5 mg/ d对芳香化酶的抑制程度可达99%以上,LE可有效的抑制雄激素转换为雌激素,对雌激素水平的抑制可达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