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0
文档名称:

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48KB   页数:8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小屁孩 2024/4/26 文件大小: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有的人教学设计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有的人教学设计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有的人教学设计有的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有的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有的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中部分含义深刻的字词。 2、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由谈谈对这两种不同的含义的理解。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伯父帮助车夫时“半跪”一词以及谈碰壁一事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加以理解鲁迅的为人。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小黑板补充鲁迅的“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补充理解: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教学反思: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同时采用对比手法理解两种不同人物的做法与后果,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不足之处在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对比手法仿写生活中对待某一事件有不同看法的人,也许这样更能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有的人教学设计2 设计意图: 《有的人》是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臧克家所作的一首高度凝练、句句闪光的诗,全诗语言质朴,采用强烈的对比与严密的照应相结合的手法,以鲁迅为镜,揭示“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深刻哲理,耐人咀嚼和回味。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略读课文要求,把阅读的核心、质疑的主人、积累的主体回归为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有能力自读自悟,在感悟到“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的开篇对比后,引导孩子从“对人民的态度”,“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来对照研读,渗透鲁迅的相关资料,丰富人物形象,拓宽感受的空间,也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表达、积累能力。同时在一“骑”、一“俯”,一“上”、一“下”间,反复朗读,读出鲁迅的高尚情操,读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读出所有像鲁迅这样的人都值得“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2、反复朗读,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搜集材料,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教学难点:从特写强对比中,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2、图片、课件(鲁迅的名言等)。 课前谈话: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鲁迅。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入课 1、鲁迅走了,但他留给后人的很多很多,十三年过去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臧克家仍心潮起伏(板书作者),写下了这首《有的人》(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 梳理质疑:“有的人”指谁?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分节读诗,正音。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4、比较发现,现代诗的特点。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