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怀疑与学问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
作者故事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预习
,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步骤()
()()
()()
()()
(二)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
,不曾学;学则须疑。
。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作者及文中提到的几位名人。
(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在厦门、中山、北京等大学任教。解放后,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务。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他一生坚持记笔记66年,即使在十年动乱受到迫害以及住院治病期间也不中断。他一共写了500多万字笔记,共1200多册。其中有不少“创见”,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主要著作有《顾颉刚文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洛阳人。曾和兄程领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政。讲学达30余年。程颐的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
(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县(现陕西省眉县)横梁镇人,世称横渠先生。青年时代学过兵法,欲结客收复沈西失地。曾任祟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中。
(1724~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在馆五年,病死。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又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成为一代考据大师。在哲学上有力地批判理学家“理在事先”等理论,强调了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等。
(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爱源价属江西)人。侨寓建阳(分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有很深的研究。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三.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骂行之。”(《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