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滨江创意产业园.doc

格式:doc   大小:49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滨江创意产业园.doc

上传人:yzhluyin9 2018/2/3 文件大小: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滨江创意产业园.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滨江创意产业园
554 x415(+314,+235)
2009年夏,分香出差上海前试图联系登琨艳老师,昆琨艳其时身在台湾且即将赴印度宣讲佛法。在电话里与登老师讲了有半小时,虽未作录音,对登老师有了不同于纸媒之外的了解。"我,一个台湾人却被邀请到印度去讲佛法,而我倾家荡产为之付出的。却没有得到。"他对。是失望的。
我找到杨树浦路2218号,拍摄了如上的一些照片。
以下转自:题记
登琨艳,好一个漂亮的名字!
他是谁?为什么听起来耳熟能详,说起来又难以三言两语道得明白?
他曾毕业于台湾屏东农专,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拜读于建筑设计大师汉宝德门下,"程门立雪"十二载。他自立门户后的代表性作品"旧情绵绵咖啡屋"、"现代启示录啤酒馆",用不锈钢材料营造现代时尚理念,被誉为当时最具新意的设计。誉满台北之际,他恐惧于自己将沦为一个世俗的商人而选择游历世界。
1997年,来到上海已经八年的他在苏州河边上租下了一个老货仓,改造成设计公司。因为他的入驻和呼吁,苏州河旧仓库的保护从此翻开新的一页,一批艺术家纷纷来到苏州河畔,租下了大大小小的仓库,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这里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文化传播聚集地。他因此获得"联合国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在国内外媒体爆得大名。
2004年,他重又开始了都市记忆再续的步伐,将最新的都市空间改造实验地圈定在位于杨树浦路的上海电站辅机厂,这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1923年在亚洲建立的第一大工厂。30栋五花八门的厂房、200米长的黄浦江岸以及合计3800平方米的空地,呼啦啦竖起一块"滨江创意产业园区"的牌子,再次将媒体的目光聚焦到他的身上。
而他的第三个目标,是要成立一所没有围墙、没有等级、没有门槛的学校,大学教授与年轻学生一起砌墙,一起探讨专业,任何人都可以入学,任何时间学校的大门都敞开着。

摄影师说,中年人的眼睛里没有光。年近花甲、颇善饮酒的登琨艳却是个例外。浓眉下双眼深陷,但目光清澈,眸子发亮。
有着这样一双闪闪发亮的眼睛,登琨艳应该有足够的资格说,空间革命、建筑、创意,都不过是他内心世界的显相,人们并没有读懂他,甚至误读了他。
读懂一个人,当然不容易。连登琨艳自己也说:"我在很长时间里,在做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一直在寻找另一个'登琨艳',寻找那个臭皮囊之外的精神世界的人。"
位于杨树浦路2218号的"滨江创意产业园区",斑驳的铁门已经不复存在,几根立柱看似随意而和谐的搭砌,构成了敞开式的大门。摇曳的风荷,大丛的云竹,连着旧墙上绿色的葫芦瓜藤,充溢着生命的宁静与安然,掩盖了曾有的喧嚣。
登琨艳的工作室在一间两层的厂房内,他喜欢亮--屋顶开着天窗,两面墙壁被改成巨大的落地门。随意铺设的旧地板,旧木料拼成的工作台,藤编的凉椅,都不曾沾染任何的油漆,显得古朴悠然。迎向阳台的一扇玻璃上反写着一个字:观。
"为什么'观'字反着写?那是因为要'反观',反观自己。"登琨艳说。
1951年出生的登琨艳将自己近六十年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二十年生长于高雄,二十年专业成长在台北,后二十年修身养性在上海。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登琨艳',那个不会让我感到不自在的'登琨艳',那个没有分别心的'登琨艳',那个不被世俗虚名所累的'登琨艳'。"从午后到夜晚,长长的时间里采访几次移步换景,登琨艳说的最多的,是这句话。
登琨艳一直寻找另一个"登琨艳"
成名台北游历世界
在高雄一个普通家庭长大的登琨艳,九岁就离家到外头去补****父母希望他长大后靠农吃饭,他此后便考上了屏东农专。但却不喜欢那些事,"因为长了一点文艺青年的个性跟本事,我立志要离家,所以二十岁就跑到台北去了。"
登琨艳来到东海大学建筑系当旁听生,遇到了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汉宝德。"先生宽容,有教无类,不吝收留。"登琨艳说。从此,他一脚踏入专业的建筑师门,并在汉宝德主持的汉光建筑事务所实****整整十二年,他看着老师设计,看着老师与朋友谈笑风生,自己在一旁端茶倒水,细细揣摩体悟。从完全不懂建筑开始,画楼梯厕所、画门窗家具、找材料、调颜色、做工程预算、发包作业、看工地、验收,乃至摄影、写设计说明,登琨艳一一了然于胸。建筑连年得奖之后,老师又将他推向各个院校的讲台,一时引起众人瞩目。1986年,登琨艳成立了个人设计工作室,用不锈钢材料营造出充满现代时尚理念的"旧情绵绵咖啡屋"、"现代启示录啤酒馆",被誉为台北最具新意的设计,赢得一片赞扬。红极一时的登琨艳成了当时流行和时尚的代名词,成了台湾众多媒体记者追逐的对象。
出名后的登琨艳再也难以安安静静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这让他很焦虑。
年轻时曾希望到西班牙流浪的他,于是将自己的产业或租或卖,毅然背起行囊出走。二十年后他这样回忆说:"因为那时候的'登琨艳'三个字已经开始世俗化,把自己给践踏掉了。那个'登琨艳'这样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