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睢阳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概况
商丘市睢阳区位于北纬36度,东京102度,地处我国三大棉区之一的黄河流域棉区腹地,是国家确定的优质棉基地之一,辖18个乡镇办事处,总耕地面积95万亩,。年降雨量653—874mm,其中4—9月份降雨量平均为524mm,与棉花生长发育的需水规律相吻合,℃,大于等于10℃的活动积温4601℃—4723℃,无霜期216天,年日照时数3212小时,光热水资源比北方棉区强,阴雨渍涝比南方棉区轻,棉花吐絮季节天高气爽,属适当的棉花生产区。棉花是该区的大宗经济作物。2008年以前,常年植棉面积30万亩左右,单产皮棉75—80公斤,总产皮棉2300万公斤左右。植棉是该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目前棉花生产状况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全国性的棉花价格大幅下降,,比2007年下降40%左右,严重挫伤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从而导致2009年全国性的棉花面积大滑坡。我去棉花面积也和全国一样逐年下滑。尽管之后国家连续几年实行收储政策,但棉花面积下滑之势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棉花形势非常严峻。近几年我区棉花面积一直在10万亩左右徘徊,尽管与2008年以前相比,种植面积有较大减少,但就目前在全省全市仍保持前列,平均单产皮棉85公斤左右。主要种植方式是瓜套棉及本部分麦套棉、菜套棉。
目前,我区棉花90%为早熟西(甜)瓜套种棉花,这是我区的特色种植模式。其主要栽培技术为:一是早熟西(甜)瓜在早春春节后温室育苗,阴历3月下旬移栽到大田,并实行地膜呵弓棚覆盖。二是西(甜)瓜移栽后,在阳历4月初弓棚内地膜下直播棉花。三是5月下旬至6月初西瓜成熟采摘后,及时将瓜秧清出田外,对棉花进行中耕除草、培土、施肥。这种模式由于棉花播种早,且早期在棚内保护生长,温度高,长的快,病虫较轻,棉花早发,品质好,产量高。
棉花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2008年的“棉贱伤农”,不少棉农至今还没有摆脱其阴影,使一些“铁杆棉农”放弃了种棉。二是与其他大宗作物相比,种棉比较益低,种植棉花周期长,劳动强度较大,投资多,机械化程度低,收益明显比不上中国种植其他作物和外出打工。据调查:种一亩棉花需投入种子款20元,农地膜20元,肥料款250元,农药款60元,机耕费40元,浇水25元,用工27个计款1350元。合计1750元。按平均亩产450斤子棉,,亩收入1890元,净收入仅140元;种一亩玉米需投入种子款20元,肥料款200元,交水费30元,农药10元,机耕机种70元,用工7个计算款350元,合计680元。按平均亩产1100斤,平均单价1元/斤计算,亩收入1100元,净收入420元;种玉米机械化程度高,省工省时,可以抽出多的时间外出打工,增加收入。长年外出打工月净收入一般在3000
—5000元,半年收入就达2—3万元。远好于在家种田。由于种棉比较效益明显较低,年轻壮劳力多外出打工,即使种棉也是老弱病产劳动者,这些人科技意识差,技术素质底,种棉产量低,效益低,导致不少棉农决定改种其他作物。三是前两年尽管国家对棉花实行收储政策,但棉农没有得到更多实惠,更多的利益被流通领域消化掉。四是近年来,粮食价格稳步攀升,而种棉优惠政策倾斜不够,棉花价格徘徊不前或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