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文化遗产在让人们了解自己是谁,来自何方以及生活的意义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以其特定的时空形态渗透于当代人的生活中,进而跨越当代对未来产生持久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种“鲜活”的文化资源,内含着现实社会中个人都难以比拟的精神生命。在现代社会中,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消费,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共同任务,而开展这项工作的前提是确立正确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观,因为“价值观和评价过程是整个遗产概念以及遗产保护实践的基础”。
一、初始价值与衍生价值: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衍生现象
一般而言,人们都不会提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否有价值的疑问,因为凡是被列入各级各类文化遗产名单的,都已经符合某种价值标准。从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是成为世界遗产的的核心标准。每一民族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取向,无不带有鲜明的民族个性,甚至正是这种独一无二、不可模仿的民族文化特征,才使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例如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六经,在传统宗法制社会中,人们视其为“修齐治平”的圭臬,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受到西方价值体系影响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则认为六经是禁锢人民精神的枷锁,再到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当下人们在言及六经时,就会更多地发现其作为中华文化元典的原创价值和历史影响。
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物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表征,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从被创造出来之日开始就被赋予某种特定的价值。这也符合人们对于文化本质的理解。梁启超先生认为:“文化者,人类心智所开启的有价值的共业也”。不仅如此,遗产的文化价值本身是无形的、多面的,它包括审美历史、精神、社会和符号等因素。文化遗产的初始价值在于它能够满足和实现创造者的某种目的或需要,如建造长城旨在抵御外族进犯,开凿龙门石窟旨在阐释佛教义理,建造紫禁城则旨在彰显皇权规制。当然,严格意义上说,长城或紫禁城在它最初被建造、并按照建造者的需求发挥作用的时期,还不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当某种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文化存在被称为“遗产”时,它已经被纳入历史的视野,具有了初始价值以外的“历史价值”——衍生价值,诸如唤醒历史记忆、启迪创造心智、感悟信仰超越等。显然,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能够体现出来的这些价值功能,并不一定是它的初始价值,而是随着历史发展和情境变迁,不同时代的人们与文化遗产之间构建的新的价值关系。例如今日人们登临长城,多以感怀历史、观览风光为主,重在感受长城形态气势之俊伟磅礴。当然,这种衍生价值依然离不开其初始价值的支撑,正是二者之间存在着的时空重叠现象,又进一步化生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特有的精神魅力。
二、核心价值与附属价值: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结构形态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实体存在具有惟一性和确定性,但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则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因为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化遗产进行多种阐释和解读。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仅具有体现秦代科技水平、军事思想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展示生命力量、体态造型的美学价值;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统层面的人文价值,而且具有价值连城的经济价值。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种从不同层面和视角所呈现出来的价值维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结构形态。而且这一结构形态愈复杂,价值维度愈多样,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