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盟旗制度.doc

格式:doc   大小:3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盟旗制度.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3/8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盟旗制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题目:浅析清时期蒙古族地区的盟旗制度
班级:103班
姓名:王宏赛
学号:26号
浅析清时期蒙古族地区的盟旗制度
【摘要】:盟旗制度是清时期为加强对统一后的蒙古族地区的有效管理实行的重要政治制度。本文试从该制度的建立、实施情况、影响等方面加以概述。研究此制度,不仅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清朝的民族政策,而且对当今处理民族问题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清朝; 盟旗制度; 影响
大清王朝的建立,离不开蒙古人的支持。所以,清王朝的统治者对蒙古族地区的统治极为重视。在蒙古族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八旗蒙古、外藩蒙古等多种统治方式。而在外藩蒙古实行的盟旗制度是清朝统治者在治理蒙古族地区的重要的一环。清朝的历代帝王为统治蒙古族地区可谓是费尽心血,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实践成效。这是值得后人研究的。
一、盟旗制度的建立
(一)建立背景
17世纪的蒙古族地区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很多的蒙古人抛弃了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转向了经营定居的农业。同时经营畜牧业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畜牧业仍是粗放经营,但是远不如以前的规模,大规模的游牧现象已经变少。因此,这也为盟旗制度在该地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
同时,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在统一和征服蒙古族各地区的过程中,先是于“天聪九年,分设蒙古八旗,旗色、官制与满洲八旗同。”[1]这一点指的是八旗蒙古。但是清朝政府并不能将蒙古各个地区全部编入八旗的组织中。其原因有二点:一是蒙古封建主不愿意完全归附于清朝的统治。一是清朝也没有强大的力量使蒙古各部成为八旗组织下的编户。直至1636年清政府在外藩蒙古地区实行了盟旗制度。
总之,盟旗制度的建立先后经历了136年。它初设时间于天聪九年,完成于乾隆三十六年。因此,盟旗制度经历了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
二、盟旗制度的实施情况
(一)盟旗制度的内容
清朝统治者为了防御和削弱蒙古力量,进一步加强对蒙古的直接统治,将其纳入中央直接统治体系之内,在广大的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盟旗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置旗、设盟等方面。首先,至乾隆三十六年,清朝政府取消了蒙古原有部的划分改编为旗。旗既作为军事、行政合一的单位又是蒙古封建领主的世袭领地。
而后,清朝对蒙古各部进行编旗。每旗设扎萨克一人,作为旗的首领,总管事务。旗扎萨克由理藩院授予印信,职责主要是包括旗内行政、司法等。旗下基层组织为佐,年满18至60岁要编入册,每150人编为一佐。旗内每五佐领或是六佐领设一参领。他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旗的军事事务。参领下设佐领,统150人,负责管理司法、税收等。而佐领之下设昆都,昆都之下设领催,协助佐领征税等事务。这样,使蒙古族地区建立起来了层层严密、权责明确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不仅使官员之间的权力得到了相互的制约与监督,而且只允许他们忠于朝廷。同时,清廷在编旗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第一点,原来的领主能否成为扎萨克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原来的成分,还要考虑其政治表现。比如对朝廷贡献的大小等。第二点,编制户口时要重新考虑,使其大体均衡,防止封建主的实力过大。第三点,编制牛录基本是按照整齐的标准进行,使其更像是军队,更容易指挥。第四点,登记户口,保证兵源。第五点,牧地一经划定,不得私自更改或是越界有亩,违者要受到处罚。
因此,可以说旗作为一个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