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跳出账本搞审计——以创新的审计思维和方法,对重大问题深挖细查
一、关于“跳出账本搞审计”,创新审计方法的理性思考
1、相关概念和目的
说到“审计”的概念,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查账”。没错,对包括会计账簿、凭证和报表等相关会计资料进行“账内”审计,并做到查深查透,依法处理,这是我们每个审计人员的基本职责和职业功底。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大量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被贬值,甚至被流失的状态和风险,并没有在账上体现。面对这种情况,可以有两种态度和做法:一种认为,反正职责是查账,把账内的事情查好就行了,账外的事情可以说是无据可查,审计手段达不到;另一种则认为,不管帐内账外,只要有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存在的地方,只要有疑点,就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查清楚、搞明白,将问题落实后,再行处理。多年的职业习惯和意识,让我们始终选择了后者。虽然这会无形中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和麻烦,甚至会得罪一些人,但一想到把疑点查清了,问题落实了,领导交办的任务自己已经尽力完成,并取得了审计的额外收获。能对得起自己的职业良心,便会无怨无悔,心里感觉很豁亮!
这里所说的所谓“账外”资金或资产,就是审计的范围而言的,它既可能是应在账而没在账的资产,也可能是资产已脱离了当前们所审计的预算执行单位的范围,还有可能是它本身就不在常规审计的视野之内等等。那为什麽要关注这些问题?答案很简单,它和我们的审计事项有关联,而且里面可能会隐藏着很多问题或被牵涉出。所谓“跳出账本搞审计”,从面的概念来说,就是除了审好账本所记载的会计事项外,还要关注账本之外的与之相关联的经济活动事项;从动态的概念来说,就是不仅要关注会计收支的静态点有无问题,还要关注随着资金移动的整个资金使用链条有无问题,即为资金使用链条“号号脉”,也就是要关注国有资产能否保值增值。比如说一个投资项目,我们不能只关注资金拨付有无审批手续、手续是否清楚、资金是否被挪用,还要关注项目从招商立项、签订协议、资产核定以至项目投产运行的整个过程,还要看资金投向是否合法合规、方投资有无被低估或贬值、投资效益如何?投资有无可能存在难以收回或流失的风险等等;从审计的种类来说,就是将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的某些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将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加以扩展或转移。也就是说,不用等专门安排经济效益或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平时就已经关注企业的效益和回报了。目的就是要早发现问题,早揭示问题,发现更大的问题,避免出现“死后验尸”,以致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扩大化的局面,把问题解决在萌芽或成长期,以求收到审计的更大成效。
2、“跳出账本搞审计”工作的特点与难点
从以上表述不难看出,要想跳出账本搞审计,必然会大大加大审计的工作量和难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既然是账上没有的东西,就难以取证,所需资料只能靠你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去向对方一点一点的套取;(2)所需的知识已超出常规审计的范畴,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管理、工程造价、资产评估、注册会计师业务等专业知识,还需要大量搜索和学习一些专业法规,从纷繁复杂的各种文件手续和专业表述中发现问题,再对照专业法规,才能验证问题;(3)从面对的调查对象来看,也已不仅是被审单位的财会人员和负责人,会大量牵涉到诸如项目跑办、审核、审批部门和人员、中介机构、合资对方企业以至地方分管领导等等;(4)从落实问题的方式和过程来看,必须自己首先下大功夫去研究、去吃透各类文件和手续,通过调查询问和现场核实,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去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再对照法规确立问题,更关键的是要与各类人员反复沟通、辩论,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到以理服人,最终才能将问题得以一一落实。
3、“跳出账本搞审计”须具备的几个基本理念和条件
既然“跳出账本搞审计”这种“自讨苦吃”式的工作方式充满了难度和艰辛,要想做好,做出成效,须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理念和条件:(1)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审计干部,要有自己的职业良心和职业操守,有为保护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的职业责任感;(2)要像李克强总理要求的那样
“敢于碰硬”,勇于坚持原则,直面矛盾和问题,不怕得罪人。审计的对象,大多数属于财政资金已经投入,项目已经运行,只差后续资金投入的情况,即“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的状态。你若想从项目的某个环节或是其成立的基础性方面找出问题,甚至有推倒或否定原先已形成结论的因素,就必然要牵涉到方方面面人员的利益和自尊,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如若不敢面对这些人,工作将难以开展和落实;(3)要有“法规至上”的审计理念和审计高站位。作为国家审计机关的一名审计干部,必须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以对上级党委、政府和人大负责的态度,以国家和省市的财经法规为执法依据,才能发现和落实问题。否则,将凡是由领导签字同意的就作为合规依据,那就很难发现和提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