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通过教育主体性认识教育问题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5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通过教育主体性认识教育问题论文.doc

上传人:pppccc8 2018/3/19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通过教育主体性认识教育问题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通过教育主体性认识教育问题论文
[摘要]对教育主体的认识是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重新认识教育主体意义深远。以往对教育主体的认识,有“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和“双主体论”等。在分析上述理论基础上, [摘要]对教育主体的认识是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重新认识教育主体意义深远。以往对教育主体的认识,有“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和“双主体论”等。在分析上述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主体‘一体两面’论”。在同一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主体,它具有“一体两面”的结构,体现“互主体性模式”。教育质量的前提就是调动“两面”的积极性,其基础是创设民主与平等、交流与理解、自由与宽容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主体;教育主体;主体性;教育质量

一、主体及主体性之涵义

主体与客体是哲学中的一对范畴,是同一活动中相反相成的两个要素。主体一般是指有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人只有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时才能成为主体。客体永远作为满足主体需要的对象而存在,“客体是存在于主体以外,作为主体——人的活动的一切对象的东西……客体是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人所生活的世界的总体”1。这说明,人作为主体,还在于从事着改造自我、塑造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的实践活动。普遍而抽象地说人是主体,没有任何意义。人只有在自我意识支配下的有目的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才是主体;反之,人不是主体。可见,主体的存在有如下特征:首先,所从事的是有自我意识的活动;其次,这种活动包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再次,这种活动是有目的有需要的。而且,“主体和客体是相互规定、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关系)下的主体,在另一种条件(关系)下又可以是客体。作为主体的人,他往往‘一生兼两任’:既是主体又是客体”2。这就是说,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由不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在不同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主客体存在于一种需要能否满足的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在特定的教育关系与教育实践中,教育有着一定的主体。
何谓人的主体性?对它进行归纳、梳理,可以有以下几种认识:一是把主体性看作是区别于物性、神性的人性;二是把主体性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三是把主体性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优越性、支配性、为我性;四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把主体性看作是人的实践性;五是把主体性看作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其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总之,主体性就是人发出需要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不同于物的根本特性。在此认识基础上,人本身的自然力(人的潜能)、为主体所掌握并进入教育活动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对实现教育目的起积极作用的情感和意志,等等,这多种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整体,就是教育中的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培育和发展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使其主动、积极、进取的方面不断丰满和完善。
因此,教育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育主体的特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具有的性质。现代/url教育理论对主体及主体性的认识,已经从单一走向复合,从肤浅走向深入,更多地是将教与学作为一种统一的认识活动,将教师和学生看成这一过程中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主体。求得教师和学生两者的协调和统一,正成为各个流派研究的方向。前苏联“合作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阿莫纳什维利,把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