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脑卒中康复
脑卒中的发病现状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脑卒中排在致死率最高的三种疾病之中,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疾病。各地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发病率在140~220/10万·年之间,呈北方高于南方、城镇高于乡村态势。随着临床急救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早期死亡率在逐步下降,由此因生存率的提高而出现残疾率的升高。如何降低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医学课题。
运动的产生
大脑皮质
联合区、运动前区、运动区
基底节
小脑、脑干
脊髓
运动
感觉
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特点
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随意运动丧失或部分丧失:
在急性期呈弛缓性瘫痪,随意运动可完全丧失。痉挛期
虽有随意运动,但往往不完全。
痉挛:
这是上位运动神经损害的特征表现,常于损伤后1—3周内出现,并逐渐加剧达高峰,随着病程的发展而逐步消退。
异常运动模式;
脑损伤后伴随着运动的恢复而出现一些原始运动模式,如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这些运动模式都会影响动作的准确、协调及效率。
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特点
肢体的痉挛模式
上肢-屈曲痉挛为主。
肩胛带-上抬, 后撤。 肘关节-屈曲。 前臂-旋后。 腕关节-掌屈。 手指-屈曲。下肢-伸直痉挛为主。
髋关节-伸展,内收,
内旋。 膝关节-伸展。 踝关节-内翻,跖屈。 足趾-屈曲。
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特点
Brunnstrom在总结了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Brunnstrom圆弧。
软瘫期Ⅰ
Ⅱ联合反应、痉挛前期
Ⅲ痉挛期、共同运动
Ⅳ部分分离
运动出现
  正常
ⅥⅤ大部分离运动出现
Brunnstrom将脑卒中等中枢神经损伤以后的偏瘫恢复分成6个阶段:第1阶段:弛缓期(从发病后数日到2周)。患者肌肉呈弛缓状态,患肢没有主动活动;第2阶段:联合反应期(发病约2周后。肢体功能开始恢复,肌张力开始增加,痉挛开始出现,但无随意主动运动。;第3阶段:共同运动期,痉挛加重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达到病程中的极值,共同运动的活动受限,不能在某关节的全范围内进行活动。    第2、3阶段约持续2周。
;第4 阶段:分离运动初期,共同运动减弱,痉挛明显减弱随着病程延长,病情进一步恢复,痉挛不再加强而有所减轻,共同运动模式削弱,脱离共同运动的分离运动,即正常运动模式的主动运动开始出现。此时的主动运动虽然困难,但逐渐开始变得容易。。
第5阶段:分离运动期,痉挛明显减弱基本的四肢共同运动失去了优势,可以从事较难的分离运动或较难的功能活动,痉挛明显减轻;第6阶段:协调性运动期,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明显消失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各关节运动较灵活,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如果早期介入康复训练,诱发分离运动,偏瘫的康复过程可能直接从第一阶段直接进入第四或第五阶段,这将大大缩短康复的时间,使偏瘫康复取得好的效果。
异常的肌张力:痉挛(spasticity) 抗重力肌的肌张力异常升高(抗重力肌痉挛)是偏瘫患者度过软瘫期后最重要的病理表现。如在上肢呈现屈肌痉挛(挎篮状),在下肢呈现伸肌痉挛(尖足伸膝,行走画圈)。患侧躯干肌也张力升高使肩胛带下降、骨盆带上升。因而患者呈现典型的偏瘫步态。
2018/5/5
10
中风康复的目标
通过以物理疗法、作业疗法为主的综合医疗手段,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障碍的恢复,防治废用和误用综合症,减轻后遗症;充分强化和发挥残余功能,通过代偿和使用辅助工具,以及生活环境的改造等,争取患者达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分阶段康复目标:弛缓阶段预防并发症,诱发正常运动模式;痉挛阶段控制痉挛及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恢复阶段使运动模式接近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