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文档名称:

面条简称面.ppt

格式:ppt   大小:4,639KB   页数:4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面条简称面.ppt

上传人:daoqqzhuanyongyou2 2018/5/7 文件大小:4.5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面条简称面.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串起一部中华史
制作者:
孙姗姗
090602219

1
2
3
4
5
主要内容
面的历史
面文化
面的习俗
面的做法
面的作用
名称演变
传播
面的历史
面条制品
汉代——“汤饼”,“索饼”
魏晋南北朝——“水引”
唐代——“冷淘”、“温淘”
宋代——“麵条”
元—今——“面条”,简称“面”
汉代汤饼实际上是一种片儿汤,属于贵族食品,贵在哪里?汤是肉汤也。
北魏水引系冷肉汁和面,再将筷子般粗的面条压成“韭叶”形状。
唐代面条开始入驻民间。
面赋
名称演变
传播
面的历史
面条制品
面赋
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中有索饼;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有“水引饼”, 是一种一尺一断,薄如“韭叶”的水煮食品;
唐朝又有称为冷淘的过水凉面;
宋朝饮食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10种之多,丰富多彩,有插肉面、浇头面等;
元朝出现了可以久存的挂面;
明朝有制作技术高超的拉面,还有山西等地制作特殊的刀削面;
清朝乾隆年间又有经过煮、炸后,再加入菜肴烧焖而熟的伊府面。
名称演变
传播
面的历史
面条制品
面赋
中国黄河沿岸的青海喇家遗址拍摄的出土
时的面条,这是迄今最早的面条遗存。
名称演变
传播
面的历史
面条制品
面赋
面条一经产生,便很快地走出国门,传到了印尼、缅甸、越南、朝鲜与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并进而经欧洲传遍了全世界。日本拉面于一九一二年由中国引进,当时被称为“龙”面,即中国传授的面。面条在海外又被各国百姓发展出了许许多多的新品种,如意大利的通心粉,美国的加州面等,无论怎样千变万化,却都与中国的面条有着或多或少,且毋庸置疑的联系。
名称演变
传播
面的历史
面条制品
面赋
《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
《饼赋》:“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七谟》:“乃有三牲之和羹,蕤宾之时面。”
《赠进士张盥》:“忆尔悬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
《贺人生子》:“甚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璋出。”
返回
面文化
面条的发明标志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面文化是中华餐饮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条的制作既是技术又是艺术,是艺术与文化的圆满结合,历来众多名人雅士,先贤后生为之撰文赞美,讴歌赋诗,道出了一部中华史,半部饮食史和面文化史。
中华特色面
三鲜伊面
臊子面
刀削面
炸酱面
龙须面
八姑
猫耳朵
饸硌
板面
担担面
老友面
包皮面
拉面
阳春面
揪片
冷面
热干面
伊府面
三鲜伊面
三鲜伊面又称孝子面。据史载,伊尹的母亲常年卧病,其子为母亲特制用鸡蛋和面,揉擀切条之后,蒸熟后用煎,即使人不在家,母亲也能很方便的吃面,而且久放不腐。吃面时浇的汤是用鸡、猪骨及海鲜炖制的。其
母在伊尹的精心照料下身体康复,所以三鲜伊面又称孝子面。而三鲜伊面的加工方法和现在工业化的方便面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