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
当今的教育要求教师应拥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较强的专业发展能力,因而教师的“专业自觉”能力就显得越发重要。“名师工作室”应运而生,在我国教育发达地区发展的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实践证明,这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成长效率,可以尽快地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尽快地实现教师的“专业自觉”。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本着以科研出名师、向科研要质量的原则,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周期目标
,以培养数学学科的领军人物——名师为目标,工作室全体成员实现“专业自觉”式的整体提升。
“工作室科研基地”,实现引领本校科研发展、辐射周边1—2所薄弱学校共同提高的目的。
、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在小学和结对帮扶的薄弱学校完成实践检验,并在全区进行推介。
(二)年度目标
,提升专业理论素养。
,开展针对性研究,及时将研究成果在校级或区级推广。此项目标着眼点在于解决突出问题,重在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小学数学精品课例”,在全区进行示范观摩。课例要把工作室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出来,要力求反映课改的前沿动向。
,宣传和推介工作室的研究成果。
,利用小学自身优势积极将工作室的经验和成果推广辐射到周边学校、帮扶薄弱学校。
,每学期进行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促进全区教育教学均衡发展。
(一)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在此基础上细化出每年的发展目标,工作室每学年进行一次评估。
《专业自觉发展记录档案》,一年评估一次,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所在学校,优先推荐评先评优。
、公正原则,每次活动轮值主持,给每位成员平等的锻炼机会。
(二)强化“基地活动”研修模式
。工作室每月精心策划一次研修活动(读书交流、专题研讨、课例分析、教学反思、同课异构、看课议课等)。
。
如:组织委员——通知、活动方案、文稿、视频影像、通讯报道等;
教学委员——教学组织、课例研讨等;
科研委员——组织课题研究、校本开发、检验推介等。
(三)攀亲结缘多渠道激活支撑资源
工作室成立后,要积极主动地攀亲结缘,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为成员创造外出交流的机会,还要通过区名师工作室领导小组、上级教研部门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培训讲座。短期内,工作室成员要具备“融合他人、内化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四)形成稳定、有效的教研活动内容及方式
。每次选取教材中一个内容,每位成员都备同一节课,实现同课异构,再集中进行深度研讨,推举一人执教,大家一起观课议课,在此基础上再推举一人进行二次执教。这样每位成员对活动就有了整体的感受,可以提高教研质量。
。从市、区各级优质课比赛中选取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