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淮安文化特色.doc

格式:doc   大小:41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淮安文化特色.doc

上传人:rjmy2261 2018/5/25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淮安文化特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淮安文化特色
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淮安的文化特色也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文化。
一、运河文化
漕运以盐粮为主,而粮食和盐都是国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中华王朝的命脉所在。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1、水利文化
淮安段大运河的开凿、治理和相关治河保运衙署的兴废过程,以及相关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兴废过程是淮安历史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淮安一直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也是水利设施工程最多的一段。清康熙时,河道总督行馆设于淮安清江浦。清代雍正后,江南河道总督署设在淮安。
2、漕运文化
隋代开南北大运河,唐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漕粮和漕盐运输,北宋时漕运量大幅增加,南宋时南北漕运受阻。明、清时漕运为最盛。一千多年的漕运文化反映了漕运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漕运有关的漕船制造文化以及与漕粮运输装卸地点相关的漕运码头文化和与漕粮储存、转搬相关的漕仓文化等。
3、淮安城市商业文化
由于淮安一直是运河线上的一座枢纽城市,因此淮安商业文化很丰厚,并且打上大运河的烙印。唐、宋时淮安商业就很繁荣。明、清时漕运总督署、清代河道总督署,明、清淮北盐运分司、税关的设立和造船厂、漕粮转搬仓建成后,淮安商业达于鼎盛期。
4、榷关文化
明清时淮安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朝廷为了保证商品税的征收,在淮安设立税关。淮安关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税关之一。淮安税关折射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其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5、运河宗教文化
淮安历史上的水神崇拜很兴盛,建有很多庙宇祠堂,如淮渎庙、陈潘二公祠、惠济祠、栗大王庙、风湖大王庙、金龙大王庙等,除史书有相关记载外,今还有若干遗存。
6、淮安漕盐文化
淮安历史上既是淮北海盐的重要产地,又是主要的集散地。产盐历史可溯至先秦,经营管理有记载的为唐代。明清时的河下,清道光后的西坝皆因是食盐的集散中心而繁荣。涟水、楚州、淮阴等地都曾有重要的盐业管理机构。
二、湿地文化
淮安市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湿地资源丰富。据统计淮淮安全市有各种鸟类共计194种、隶属l7目34科,包括大鸨、丹顶鹤、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金鵰等珍稀鸟类。随着淮安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为周边的城市、乡村、农业、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三、曲艺文化
淮安人文历史深厚、曲艺文化发达,主要地方剧种是淮剧和淮海戏。除淮剧和淮海戏外,还有金湖秧歌、淮海锣鼓、提线木偶、乡人傩、十番锣鼓、径口高跷等曲艺流传,整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淮安特有的曲艺体系。
1、淮剧
淮剧流行于苏北盐城、淮安一带,还有宝应、兴化等扬州部分地区,流行的地区绝大部分属当时淮安府管辖,因此定名淮剧。起源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
2、淮海戏
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宿迁市、连云港市及淮安市、盐城市的部分地区。始于清末,先以地摊形式演出,后搬上舞台。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