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文档名称:

绩效面谈总结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85KB   页数:4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绩效面谈总结报告.doc

上传人:raojun00001 2018/5/28 文件大小:8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绩效面谈总结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绩效面谈总结报告
:面谈绩效总结报告行政事业绩效总结报告月绩效总结报告国税局绩效总结报告
篇一:年度绩效面谈总结
附表4:
2012年度绩效面谈总结
部门: 
篇二:关于绩效面谈工作的总结
关于绩效面谈工作的总结
眼看马上要过年,年度总结、下年度计划、年度评估、年度评优、年度绩效面谈等等工作一样不能少。前两天才把部门内的同事年度绩效面谈完成。这时,一位老兄问我:“你觉得做绩效面谈难吗?会让员工们相互产生矛盾吧?”
说实话,这个工作吧,看你怎么看和怎么做,现将我自己对于员工绩效面谈工作的看法和做法总结分享如下:
1、必须要高度重视绩效面谈工作,明白以及要让员工明白,绩效面谈的意义在于帮助员工认清自我和提升自我,绝非唯一的做一个表现好或不好的结论,同时明确下一阶段工作目标和方向;
2、必须清楚绩效面谈的内容,包括员工自我总结,面谈者给予被面谈者的绩效优点与不足的绩效反馈、绩效改进和提升计划、个人职业发展沟通等等与员工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
3、注重员工日常表现的记录,可以做一个部门员工表现记录表,日常做得好与不好的都予以记录且及时表扬与提醒;
4、还需注意面谈的流程,一般依次为:
(1)开场:告知员工面谈目的;
(2)告知考核结果:说明评估的结果并由优点开始谈起、表现不佳处之具体行为、肯定员工的努力与进步;
(3)请员工发表意见:用开放的心胸专心倾听,不要任意插嘴、鼓励员工多发言,多使用开放式2CY齿轮泵系列问题、多给予肯定与赞美,并引导自我反省;
(4)讨论沟通:讨论评估结果与员工自我评价的差异、偏差行为纠正与辅导;
(5)制定改进措施:明确改进点,提出相关建议;
(6)工作重点新的目标:个人发展展望,新的工作目标;讨论需要的资源与支持;
(7)确认面谈内容及结束GZYB高精度齿轮泵面谈:确认讨论的结论与员工确认面谈结果、对员工高期待的激励。
5、其他注意事项:
(1)把握面谈交流时直接而具体、多鼓励、着眼于绩效表现等原则;
(2)绩效面谈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材料准备和分析工作;
(3)面谈完成后详细记录KCB-T铜齿轮泵且跟进员工的改进计划。这样年复一年的去做,相信绩效面谈带来的更多积极方面的帮助。
篇三:绩效考核分析报告及绩效管理工作总结
绩效考核分析报告
一、概述
为明确合理评价员工的工作成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及创造性,达成持续改进之目的,人力资源部于3月中旬组织完成了公司2月份的绩效考核,本次参与绩效考核总人数为511人,不包括副经理级以上人员及请假员工、未转正员工、非在编员工。
全公司详细考核成绩见附件。二、绩效成绩
(一) 总体成绩:行政部另有清洁工、司机、保安、食堂等42人因考核方式与其
(二) 成绩分布
1、行政人员(按ABCD等级考核人员):含总经办、管理中心、财务、信息、
品牌中心、技术部、IE人员(3人)
2、研发人员:设计部人员
3、营运人员:含生产、品管、裁床、后道、计控、采购、IE、仓库、外发等
人员
4、销售支持人员:营销中心的培训、商品、企划、物流等人员
绩效考核分:最低85分,最高98分,平均95分(25人),其中96分以上14人,占比56%。
管理评价分:最低77分,
最高98分,平均92分(25人),其中96分以上8人,占比32%。
5、销售督导/AD人员:含芭蒂娜和卡拉佛的督导、区长、AD主管、AD,该项
仅对管理评价分进行对比
(三) 考核结果分析:
1、从以上各部门考核分分布情况来看,考核结果差异性不大,无法真实反映个人
工作之绩效, 也不能把员工的成绩用好坏优劣区分开来,本次考核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2、各部门考核基本流于形式,应付了事,未能起到真正合理评价员工绩效的目的。 3、从销售支持人员考核结果来看,KPI指标考核得分普遍高于能力态度指标的得
分,这可能说明二个问题:第一,KPI指标设置不合理,指标值缺乏挑战性,大部分员工可以很轻松获得91分以上;第二,各部门考核者对于KPI考核表的评分,没有真正按KPI考核标准进行评分。 4、成绩分布及结构分析
从上表可看出,各中心/部门在评分中,各部门之间的等级评分比例是不合理的,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亟需引入考核纠偏机制,尽可能地避免评分偏差和保证各中心/部门间的评分趋于整体平衡,保障绩效考核的公正、公平性。
三、问题与建议
(一) 指标体系
问题:
1、绩效考核中的部分考核指标不够细化或重点不够突出,没有充分结合生产经营
目标任务,结果性指标过少,过程性指标过多,不能有效的支撑公司的经营发展计划。 2、有些岗位的考核指标未能完全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