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化学新课程与教学新理念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启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广大的教师,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我们要确立新的观念,转变课堂运行机制,改变评价的体系,使学校的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课堂运行机制、评价体系
随着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要求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转变与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使学校的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经过半个多学期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此我谈谈对实施新课程的体会。
一、确立新的课程观
传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是在教育过程之前和教育情景之外预先规定的。教育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课程与教学二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因而,教学只会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教师虽然是教学的中心,但往往只是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只是在教授课程、教材,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因此,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要求学生满足于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应试能力,而是重在开启学生心智,允许学生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个性优势的发展,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新课程标准打破以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改变课程过于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教师、学生及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创造性的“用教材教”。这样,新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所以,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照本宣科”,而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获得解放、追寻主体性的过程。
没有这种课程观念的更新,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入了许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切感受到的现象和事例,把书本中的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事例相结合,使学生在化学课中学习的化学是中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想探究的化学知识。
二、转变课堂运行机制
旧的化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教学,老师教学生什么,学生就必须会什么,无须考虑为什么。新课程要求教师的作用已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变成了“激趣、启思、导疑”。化学课应该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造能力新的化学教学功能。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展示个人才华的时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