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平面图形的密铺》教学反思
江门市港口中学伍双美
一、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安排教材的分类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原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是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和正五边形,本课打破了原教材的知识编排顺序,对教材内容分成正多边形和一般多边形两类,先探究正多边形能否密铺,再去探究一般多边形能否密铺。教材编排顺序是从特殊到一般逐渐上升,符合学生的认识知识的规律。数学是中学课程中最富于系统性和内部联系的学科,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内部的联系与变化。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规律,深入挖掘数学内部的联系,对教材进行处理,设计出一个既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材编排顺序。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再创造”
知识规律不应是教师也不应是教材“抛”出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概括的。教师的工作是把教学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多媒体辅助、观察猜想、揭示规律等一系列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律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设置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概念、法则,或是发现有关的各种规律。这体现了现代数学教学理论的“再创造原理”。荷兰著名学者费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在这个“再创造”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不再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创造的状态,成为主动的探索者,积极的思考者。教师的关键是设计好的问题情景和活动,并在学生探究受阻时,恰当地给以引导。另外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想、揭示规律等过程,学生能培养和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新课程标准对公民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传统教学是利用卡纸进行拼接,受拼接的图形的种类和个数的制约,学生的图形拼接的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利用老师制作
的几何画板进行平面图形密铺的探究,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多个多边形进行拼接,学生可以拼出多种不同的密铺图形和密铺的方式(如图),学生的创造力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密铺的方法设计图案,学生的作品生动有趣,想象力丰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这样既训练了几何画板的操作应用,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快乐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