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文档名称:

城市规划ppt2.doc

格式:doc   大小:1,722KB   页数:5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城市规划ppt2.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8/6/18 文件大小:1.6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城市规划ppt2.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定居与原始聚落
出于生存安全与交流目的,人类以群体为单位的活动方式在某地永久性停留下来,产生最初的定居形式——村落。
周期性祭祀活动可能形成定居,反映了聚落形成过程中精神和文化因素的作用。
人类早期的原始聚落主要分布在农业文明发达地区。
我国的西安半坡遗址(约公元前4000年)。
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1、城市的职能:(P4)
非农人员聚居地;较强的防御能力;文化庇护、展示与传承。
2、聚落演进为城市的基本环境条件:
安全的城址;广阔的腹地联系;生态环境良好。
城市的实质与特征
1、城市的实质
①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②一定区域的中心③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④城市是一种社会活动方式。
城市的特征
①具有非农业的职能;②高密度的生活居住空间;③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④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城市的演进
早期的城市雏形
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及其影响
①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②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③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④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中国古代从聚落到城市的特点:
第一,城址的选择有较强目的性,且符合自然地理的形势。
第二,城区内多有较为明确的功能分区,较完备者约有居住区、墓葬区和宗教活动区。城区分工明确,表明古城的建设有统一管理和规划。
第三,都有城垣,城垣上多有防御性建筑设施。
第四,古城的形状或方或圆,城门多寡不一,说明此时的城市建设尚未有定制,缺乏规则和规范。
古罗马的城市
均选址于山岩或高地之上,先筑城墙,以一种统一模式修筑城市。
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城市规划遵循城市奠基仪式所规定的条例,要求城市有一个规则的平面布局。
城市奠基仪式四阶段:
①选址;②划分地区,再分地块;③确定街道走向;④城市奠基仪式。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中世纪的城市呈现以下特点:
(1)城市形态多呈不规则的自然生长态势,城市轮廓多由防御用的城墙所决定。
(2)道路系统曲折、狭窄,主要道路多由中心向周边城门放射,交汇处形成公共性城市广场。
(3)宗教、政治、商业设施与建筑构成城市的中心和公共领域,其中又以教堂地位最显著。
(4)由于城墙限制,用地紧张,建筑密集,市民住宅与工业作坊、商业混杂。
古代东西方城市发展特征:
西方东方
①城市发展阶段明显较稳定
②建城目的市民生活与活动权利体现至上皇权
③城市职能防御/政治/宗教/工业/市场
④城市规模较小较大
⑤城市形态不同时期依规划或自然以规划意图为主
⑥城市规划多理论,不连续礼制思想,一脉相承
古代东西方城市发展比较:
西欧中国
一元化君主专制政治,城市建制强调等级关系
起源以社会分工和工商业发展为前提以政治需要为条件有计划地建立
社会多元化的组合,城市体现自由平等,
自治发展
形态圆形,强调防御与几何方形,突出中正、威严
结构中心多是教堂和广场中心大多是封建衙门
封建制度脆弱和不完善是城市兴起的重要因素
建筑石质,开放性夯土,砖木,封闭性
发展发达的封建文明抑制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第 2 章城市化与近现代城市规划
城市化的几种模式
伴随着工业化的城市化(同步) (3)低度城市化(人为政策因素)
过度城市化(盲目集中) (4)泛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等)
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问题:
传统城市问题: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恶化疾病蔓延;景观破坏等
现代城市问题: 居住环境、交通、污染、灾害、舒适性、社会问题等。
解决传统城市问题的三种社会改造途径:
①社会制度的改革②制度改良主义③理想主义的解决方案
近代城市规划起源:政府代表公权,可以强征土地、限制私权自由。
近代城市规划开端: 1848年英国《公共卫生法》的制定。
近代城市规划诞生: 1909年英国《住宅城市法》颁布,1932年改称《城乡规划法》。
近代城市规划的特征表现:
近代城市规划因于环境改善的迫切要求,从政府主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私人建设活动实施控制入手,强调公共干预,试图通过对城市环境以及物质形态的改善来解决或缓解部分社会问题。
使保护私有财产与维持公众利益取得平衡;(2)城市平民阶层的生活状况受到关注;
采用人工手段弥补城市环境的不足; (4)城市规划专业的出现。
近代城市规划的三个立足点:
①产权明确的多元建设主体;②公共干预下的市场机制;③城市规划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人员。
城市规划的演进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表现为:
首先,提出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体现人与环境互动的质朴思想;
其次,社会改造的首要目标是大众阶层,其日常生活模式是未来大同社会的基本物质基础;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