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查漏补缺
无法无天
天理难容
天诛地灭
罪恶滔天
汉初治国思想——“无为而治”
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经济破坏严重。
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无为而治”,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
⑴减轻田租;
⑵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⑶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赋税徭役
影响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危机
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萧规曹随;文景之治
黄老思想——动荡之后的治国良方
西汉初立:“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董仲舒的新儒学
地位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提出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著《春秋繁露》)
特点
把道法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思想
⑴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⑵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
⑶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为人处世标准,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
④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的现状
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深受汉武帝的赏识并接受建议,付诸实行。
推荐——策问(汉武帝时成为定制)
董仲舒的思想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为人者天》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汉武帝治国思想——“有为而治”
原因
⑴经济恢复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⑵社会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⑶黄老学说无法解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措施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
①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学成为选官标准: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甚至擢升平民,儒士
教育
①教材:五经”,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教师: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③学校::设太学,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结果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评价
⑴积极: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②确立儒家独尊地位。
⑵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学思之窗】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①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因为董仲舒提倡的“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
③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结语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课堂检测
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D
课堂检测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