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ppt

格式:ppt   大小:80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ppt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8/7/8 文件大小:8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八讲 古代社会史笔记
马克思
马克思的史学研究简介
第一个时期:与《资本论》的写作有关,是对现代西方历史,特别是英国历史的研究;
第二时期:是以《民族学笔记》(人类学笔记)为特征的对“古代社会”的研究;
第三个时期:是以《历史学笔记》为标志的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前期发展史的研究;
这样马克思的史学研究,就从无阶级的民族组织到奴隶社会,直到以当时的资本主义典型形态——英国的社会发展,作了实证的研究。
《民族学笔记》是马克思史学研究上的第一次深化。《历史学笔记》(共计180万字)是马克思史学研究的第二次深化,标志着马克思史学研究的完成。
在这些笔记中,人们发现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了东方。
马克思晚年致力于古代社会史研究的原因
外在原因:理论被曲解
唯物史观创立后,被一些人理解为“历史哲学”;
在另一些人那里有被理解为“经济决定论”;
在另外一些人那里有被曲解为“西方中心论”。
马克思晚年致力于古代社会史研究的原因
马恩自身的原因:
方法论上,当年在制定唯物史观理论的早期,主要是受黑格尔逻辑方法的影响,即选择事物的典型形态逻辑地推导出它以往的低级形态。实证的方法有所欠缺。
内容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命题的侧重点是注重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作用方面,而没有标明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在历史上是怎样形成的。而这一问题单纯依靠逻辑不能解决。因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必须依赖于实证的历史分析研究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所以要深化和完善唯物史观,就必须深入地研究人类历史。
马克思晚年的历史学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
人类历史上新的生产力、新的经济基础形成和发展有两种基本的形式:
第一种是以社会形态相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变革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即社会发展的递进形式;
第二种是社会发展的跨越形式,即通过跨越形式形成的新生产力和新经济基础。
第一种形式单从逻辑上容易把握,而后一种形式单从逻辑上是不能把握的,它必须通过实证的历史研究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晚年历史研究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 社会发展的跨越理论
马克思晚年研究的侧重点由人类社会五种形态的如何合乎规律发展转到人类社会五种形态的如何具体发展上,研究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经济基础是如何具体形成的;因而在实践上研究的侧重点也由对现实社会矛盾的探讨及未来社会合乎规律的揭示转到对本民族的国情研究及具体发展道路的探讨上。这正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所在。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跨越理论的研究
1、对于无阶级的原始民族向有阶级的奴隶制的跨越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所做的摘要中。
2、对于奴隶制的跨越发展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非洲北部迦太基等古国进行了典型分析。
3、对于封建制的跨越发展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晚期的《历史学笔记》中进行了研究。
4、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跨越问题,马克思重视对美国历史的研究。
5、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跨越问题,他结合了俄国的实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新设想。
对跨越资本主义发展的卡夫丁峡谷的一种解读
从内容上看
1、达到保证社会劳动生产率极高度发展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并非注定要走一条道路;
2、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与“多”的辩证统一,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理论只是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结构上,在各个民族、国家以及各个社会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才得到体现,并非必然地、依次地在一切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重复出现;
3、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有可能跨域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必须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和“享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以及东西方革命“互补”,而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来侈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对跨越资本主义发展的卡夫丁峡谷的一种解读
从方法论上看:
1、破除了“西方中心论”,打破了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西方模式论”,揭示了东方在这个问题上共性制约下的个性。
2、突出了对外交往在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决反对“地域封闭共产主义”,主张建立“开放性社会主义”。
3、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可以超越,但是资本主义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发达的商品经济等不能超越,看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机制的兼容性以及通过世界市场吸取资本主义“肯定成果”的必要性。
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源头。所以,很有价值,值得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