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律诗:声音的舞蹈.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律诗:声音的舞蹈.doc

上传人:xcweywk961 2015/6/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律诗:声音的舞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律诗:声音的舞蹈
摘要:律诗乃“文言”之一种,且是其成熟的形式。“文言”有“文”,既有空间之象(文字的“并置呼应”),又有时间之象(言声的“并置呼应”),律诗更是如此。音律的舞蹈在律诗对偶对仗、平仄粘对及音韵的形式美中生成“音象”,以“文”容“言”,以“文”超“言”,使得“言”不再单单是语言学层面的东西,而成为文字学意义上的内容和“立象以尽意”的一部分。在“并置呼应”象形(立象)表意原理的作用下,“音象”在言声的“时空和构”之舞中,隐微地传达出逻辑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此非非此”的曲致深韵。
关键词:汉字;音象;并置呼应;时空和构;此非非此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89-02
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谈及语言的音乐性问题:“语言的音节越多,它的重读就越少,它就越合理,它的乐感就越少,它通过书写而损害的东西就越少,它对需要的表达就越清楚。它就是北欧语言。”作为“孤立语”,古代的文言恰恰与德里达此处的北欧拼音语言相反,具有很强的“乐感”,是一种存“象”、有“文”的“音象”之言。“象”,无论为声为形,均乃主客呼应的产物,是主客互动平衡的结果,既包含主(主观对外界现象的概括)又包含客(客观现象在象中的体现)的表意媒介。“象”亦主亦客、非主非客,非非主非非客,其“意”非线性地循环回荡,通过超越逻辑,弥补了逻辑辨析的不足。律诗之
“音舞”正是这种“并置呼应”的声音之象的展现。律诗乃“文言”之一种,且是其成熟的形式。“文言”乃有“文”之言,不仅有文的“并置呼应”,也有声的“并置呼应”,即律诗对偶对仗中的平仄粘对及音韵,这就是我说的“音舞”或“音象”,此象“……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思》)“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声发则文生”,“立象以尽意”。声律的“音象”以其“舞容”传达出“道”的玄思妙意。有“音象”的“文言”,不再只是语言学层面的“表义”,而成为文字学意义上的“尽意”。通过“立象”,象征出语言逻辑所无达到的曲致深韵,其原理与汉字象形表意一致。孔子特地用文言为《易》作翼,也显示出“音象”对《易》理的意义和地位。
南北朝时期,沈约在《答甄公论》中说:“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把四声和《易》中的“四象”相提并论,把“四声”作为“音象”的枢纽,将其在诗歌中的尽意作用提高到了与“道”相契的地位。刘善经在《四声论》中也论述道:“平上去入者,四声之总名也,征整政只者,四声之实称也。然则名不离实,实不远名,名实相凭,理自然矣。故声者逐物以立名,纽者因声以转注。万声万纽,纵如来言;但四声者,譬之轨辙,谁能行不由轨乎?纵出涉九州,巡游四海,谁能入不由户也?四声总括,义在于此。”这里,在他看来,四声与万声的关系就是卦象于万物的那种关系。
唐代律诗的声律体系是在沈约等人的“四声八病”理论上发展起来的,《笔札华梁》(上官仪)、《诗格》(王昌龄)、《诗式》(皎然)等,都是唐代专门论述的诗律著作,这些专著的出现,说明了唐代诗律创作实践的繁荣,也勾勒出了唐代诗律理论发展的轨迹,最终促成了唐代律体在对仗、平仄、粘对、押韵等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