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情感需要渗透,情感也需要释放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态度体验。重视语文教育中情感的渗透与释放,让学生在美好的情感中学习语文知识,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与高尚的情感品质,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创设情感氛围,让学生产生心灵的体验
语文是最能体现人情感的学科,对学生情感的渗透是“润物无声”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诗情、文情、人情渗透给学生。首先,应引导学生体味文中的情与意,并把自己融入其中。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思乡情境,采用马思聪的《思乡曲》来烘托氛围。学生听到这样的音乐都沉浸在一腔幽怨之中,心中顿时产生无边的惆怅与无尽的落寞之感。利用多媒体视频朗读这篇课文,背景音乐衬托了作者郁达夫心中的苦闷与孤独,那无声的倾诉让人柔肠百转,结合课文中那萧瑟寂寥的牵牛花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接着,多媒体视频中展示了古代诗文中“悲秋”的图片,再把“枫叶荻花秋瑟瑟”“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诗句展示出来,这样就与作者表达的向往之情融为一体。学生的情感被这样的情境牵动了,在分析课文时学生就能体验到课文中那“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的特征了。在情感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启蒙者和渗透者,同时也是学生情感的释放者。通过创设情感氛围,让课文散发出丰富的人文信息与生活气息,从而让学生感受文本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也让自己获得了心灵的体验。
二、激发情感共鸣,让学生产生艺术的感悟
文学作品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反映人生悲欢离合的,有寄情山水反映思想抱负的,有表达远大志向的,这些内容都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艺术的情感感悟,学会从美的事物中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我们在教学杜甫的《登高》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就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来开展比较性阅读,从中体会作者文中所蕴藏的深层含义,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感时伤今,充满抱负”的情感共鸣。杜甫在《登高》中的情感很容易理解:诗人在穷愁潦倒中不断发出悲怜与哀叹,字字句句都透露出“悲”这个字,但我们结合历史可以发现,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诗人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所以作品中突出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对封建权贵的有力抨击。苏轼在作品中通过缅怀古人再对照自己虽然年近半百,却被贬黄州,一生中一事无成,与三国时年轻的周瑜相比较,实在是自愧不如,因而产生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慨,从而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感慨,但是诗人能在悲凉失意时却能旷达自解,从而表现出气势磅礴的英雄气概。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深深感悟作者那难解的情怀。
三、增强审美观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应利用设境激情的方法给学生创设具体的环境,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这样,学生就能与作者、与文中的主人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例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可把课文精彩的片段
改写成课本剧,让学生很容易地进入角色,从而体会到文中的形象美。在教学《雷雨》《祝福》等课文时,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直接感知文中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字、词、句的教学来剖析文章内涵,让学生产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